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新聞透視眼 > 正文

從新聞取材 「加料銀針」淨水

2014-04-03
■周卓輝表示,利用特製的金屬催化劑、水、雙氧水和500瓦特的陽光,可將廢膠轉化成二氧化碳。香港文匯報記者馮晉研  攝■周卓輝表示,利用特製的金屬催化劑、水、雙氧水和500瓦特的陽光,可將廢膠轉化成二氧化碳。香港文匯報記者馮晉研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馮晉研)除了發明新的光催化劑將難以分解的塑膠「消滅」外,教院科學與環境學系副教授周卓輝亦針對環境問題,進行實用性強的科學研究。他在新聞中取材,研究利用附有化合物的「銀針」測試水源是否含有污染物,並以降解技術淨化污水。這研究為期3年,目前成功測試和去除草酸,未來會擴大研究不同污染物。他相信研究意念適合發展中國家,或者沒清澈水源的地方使用。

周卓輝去年起展開了一項為期3年的水源去污研究,目標是利用降解與傳感技術,發明一根如「銀針」的棒狀物,放入水源測試水質,變色代表含污染物;再用棒狀物攪拌污水去污,「傳感技術可以即時告訴你,水沒污染可以飲;如果有污染,按一個掣,即可以降解」,新方法有助降低成本和提高普及性。

打造「魔法」棒需找廠商合研

研究團隊利用化合物組成的粉末進行測試,成功驗證到水中含污染物草酸,以及可利用降解技術去污,未來會擴大測試其他種類的污染物,例如同樣無色無味的山埃和殺蟲劑。至於要真正變成「棒」,未來需跟廠商合作研發。

研究取材的靈感來自新聞,周卓輝指,內地的稀土金屬礦場常以工業材料草酸提取稀土金屬,令附近的水源受到污染,情況普遍。若居民飲用受污染的水源,草酸殘留體內,與鈣產生化學作用,會導致腎石的形成,影響人體健康,於是他着手進行研究。

他指「有一派科學家以昂貴和嶄新的儀器去解決問題為賣點;有一派好似我一樣,比較窮,要想想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問題」。他認為,「有人說學者在象牙塔裡研究,但其實只要了解社會的需要,就可以想到辦法解決問題」。

城大化學學系出身的周卓輝,於2005年獲裘槎研究基金資助後,主動到法國斯特拉斯堡向被譽為「超分子化學之父」的8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Jean Marie Leh拜師,學習催化、傳感和降解等知識。回港後,他加入教院科學與環境學系,擔任副教授。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