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常問:「通識科是否需要每天閱讀多篇報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方可?」「新聞數量極廣,如何選材?」「修讀科目很多,很難每天持續閱報,有否快捷方法?」現在很多學校要求學生每周進行數次剪報,也有一些「午間新聞分享」、「課堂新聞匯報」、「分組製作新聞腦圖」等活動,以強化學生的新聞認識。
捨敘事報道 取正反立論
老師的苦心,學生或不了解,甚至抱怨功課繁多,也把通識科視為「報章閱讀科」,不用學硬知識,只需死記時事內容,並在試卷寫上「千字文」便可。但學生必須了解閱報對通識科的重要性。通識科的根源自社會學,涉及社會不同事件,即使明白一些如「生活素質」、「社會政治參與」、「文化融合」等概念,也需透過了解事件以深化對概念的認知。其次,很多報道引用不同專家的意見,多看實有裨益。考試更需要學生以「一段一事例」的深入寫作方法表達,進一步認識新聞事件,有助提供具說服力的分析內容。
有效閱報能使學習事半功倍。筆者建議,學生須先簡單了解課程內容框架,明白六大單元的各自基本脈絡,如「今日香港」有關生活素質的定義、不同持份者的要求及政府改善港人生活素質時所面對的障礙等,繼而每天透過手提電話程式細閱兩則涉及不同單元的報道。選材應捨棄敘事式報道,閱讀一些包含不同持份者意見、正反立論及專家見解的文章。閱讀時多利用通識思考方法如辨識時、地、人、情四大基本內容,進而了解不同持份者間的意見及價值觀的衝突,並嘗試以自身的身份提出可行建議。最後,因應考試需要,學生可嘗試就選取的報道設定一些考試題目以提升個人思考。
辨「時地人情」 找出衝突點
筆者每年必須同時教授中四級至中六級的通識課,經常建議學生採用以上閱報方法,課堂設計也循相同方向。如2012年學期初教授中五級生活素質時,剛巧新界東北發展區計劃爭議再現,便以此為討論事件,藉此引導學生正確的閱報方法。先找出不同報章有關事件的報道,要求學生辨識時、地、人、情,進而了解不同持份者如政府、政黨、土地發展商、原居民業主及非原居民業主等的看法及價值觀,分析衝突點如「城市發展對鄉郊保育」等,然後要求學生提出可行建議,最後讓他們設定如「不同持份者對改善港人生活素質的政策優先考慮甚麼因素」及「政府應優先考慮群體利益或個人利益」等試題。
閱讀報章能增廣見聞,深化對通識科的認識,希望以上建議能為學生提供有效溫習方法。■陳廣鴻 通識科前線教師、香港通識教育會會員
逢星期一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