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被強拆除前的金陵台。 資料圖片
現代中國+今日香港+能源科技與環境
「當歌曲和傳說已經緘默的時候,建築還在說話。」這是俄國小說家果戈里的名言。廣州作為一座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古城,散落於城市中心的嶺南風情的歷史建築,是這座城市的活名片。然而當被開發商強制拆除的金陵台、妙高台、蘿崗區5座先秦古墓被損毀等事件接二連三的發生後,人們開始思考,廣州在城市的發展和更新中,應如何保住自身擁有的豐富歷史文化遺產?作者將於下文和大家破解現代城市所遇到的「拆」與「留」的迷局。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慧
新聞背景:
2013年6月10日晚,僅靠一紙「緩拆令」保命的民國建築金陵台、妙高台,一夜之間被開發商夷為平地;6月14日晚,蘿崗區5座先秦古墓被地鐵六號線施工方以u機挖毀。該事件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議論。為了更好的保護老城區的歷史風貌,廣州將在內地率先啟動文化遺產線索預保護機制,聘請文保監督員到一線保護文物,並在月內啟動對市內文化遺產的全面普查。有官員表示,今後,一條古河道、一個舊碼頭或者一棵古樹都可能取得保護的「名分」。■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慧
基礎級:誓不造「假古董」 變身文化商圈
相較於一夜之間被強拆的金陵台、妙高台,歷史上被譽為「嶺南第一景」的泮塘和荔枝灣地區則幸運得多。泮塘位於廣州市荔灣區龍津西路、荔灣湖公園以及泮塘路、泮塘五約一帶。據設計單位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有關負責人介紹,泮塘五約(泮塘村)是廣州歷史城區內幾乎僅見的保留有完整清代格局和典型樸素風貌特徵的上岸晢a與多姓宗族共居的鄉土聚落。
廣州市市長陳建華於2013年表示,荔灣泮塘地區將其變身為集「吃、住、行、遊、購、娛」於一體的文化商圈,是廣州首個大規模以歷史文化挖掘為主要內容的舊村改造項目,將來整個泮塘地區將會是「荔灣湖、青磚屋、黑瓦頂、荔枝紅、麻石路、古樹木、泮塘人」。
政府主動摸查 發掘文物建築
不同於飽受詬病的「造假古董」,泮塘改造將考驗政府保護利用歷史建築的水準。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張智敏博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從泮塘項目對歷史文化保護的重視可以看出政府對於舊村改造正在逐步轉變思路。「以前交給開發商,讓開發商去普查歷史文物建築,這非常不利於歷史文化的保護。保護歷史文化資源本來就是政府應盡的職責,政府應主動摸查。泮塘是一個幸運的例子,但散落在其他村落中的歷史文化命運同樣值得關注。」■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慧
進階級:文物缺「名分」 「拆」「建」成博弈
雖然金陵台位於廣州市越秀區海珠中路歷史文化街區,但由於開發商2007年拍得該地塊時,國務院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和廣州市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均未出台,換言之,金陵台只能算「準文物」,處於保護「無法可依」的境地。
矛頭指開發商 開發商亦「受傷」
金陵台和妙高台的強拆事件使輿論將矛頭直指開發商與施工方,有人甚至建言政府不惜回收地塊以示懲戒。然而,房地產開發商也表示自己很「受傷」:開發商在香港登報發表聲明:「當年參與競拍乃支持政府盤活爛尾地行動。」廣州中原地產代理有限公司項目總經理黃韜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開發商同樣是金陵台事件的受害者,「許多開發商買地時,並不知道這些房子是不能拆的。然而,政府一紙禁令下來就不讓開發,也沒有補償」。曾有業內人士算過一筆賬:一個總投資上百億元的項目,每停工一天損失的資金成本高達50萬元人民幣。此外,他們還要承擔建築方案修改後大幅增加的施工成本。
法律相繼出台 矛盾愈加突出
面對廣州的房地產的迅猛發展和越來越多的「金陵台」們的消失,相關法律也將相繼出台。但這些法律的出台可能會導致業主和開發商因歷史建築而起的矛盾衝突更加突出。因為建築一旦被評為歷史建築就不能隨便改動,這意味茪@些開發商和業主為了避免自己地盤裡的建築成為歷史建築,就趁蚞史建築名錄還沒出台前就會紛紛「先下手為強」,金陵台突然被強拆,或許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慧
摘星級:千城一面 難分彼此
廣州建城2,200多年,「金陵台」們以空間呈現的形式,為我們保持今天跟昨天的聯繫,保持今人與古人的對話,保持現代與傳統的關係。但據媒體報道,廣州中心城區很多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現在都被納入賣地範圍,市內類似「金陵台」的地塊就有12宗,更何況那些未被貼上「文物」標籤的歷史建築。
千城一面,高樓林立,若蘇州和廣州看上去是同一副表情,北京和上海看上去難分彼此。 這樣,既抹殺了文化的多樣性與多元性,又令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人們選擇範圍下降。社會學家理查德.桑內特(Richard Sennett)在《肉體與石頭:西方文明中的身體與城市》(Flesh and Stone: The Body and the City in Western Civilization )中試圖告訴我們,文化在創建和利用城市空間方面曾經起到過重要的影響,但現代城市建築的空間,正在「規訓」(Discipline)人們的肉體變得遲鈍、麻木,孤獨地求生存。■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慧
借助民間資本 新光「死裡逃生」
針對舊城改造,國內外不少大城市在急速發展期都曾走過彎路,比如東京,拆完重建之後,無可奈何地只能選擇建一些假的歷史建築。又如香港,在市區重建的大流之下,今天連一條完整的騎樓街也沒有保留下來。但近年來,痛定思痛後,香港歷史建築的保護力度明顯加強,不少成功活化利用歷史建築的案例值得廣州借鑒,如利東街、政府西座和新光戲院等。
最後一刻 「哀悼會」變「慶祝會」
就在不久前,香港「粵劇殿堂」新光戲院就上演了一齣現實的絕境重生的悲喜劇。2012年,這家扎根香港四十載、幾乎所有粵劇大老倌都曾踏足過的戲院,因為業主要提高租金,無法經營,只好打算關門大吉,結果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搶救呼聲高漲。就在不少戲迷含淚拍下新光最後光華、政府人員甚至已出動「搶救」新光文物的最後時刻,民間資本發揮了神奇的作用:劇團創辦人李居明與業主最終達成協議,令新光再續約4年,月租增至100萬港元。結果,多個團體計劃在新光戲院舉行的「哀悼會」變成了「慶祝會」。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慧
結語
生於斯,長於斯,筆者眼見被譽為花城的廣州,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城」不同。雖然現時很多人寄望即將出台的《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修訂)》會給現存的「金陵台」們多一重保護,但現在廣州有歷史價值的老建築已經風燭殘年且逐年減少。因此,政府應該明確「保護」的價值取向,更加主動地出手保護,阻止挖掘機下一次揚起的鐵臂,而不是像過去那樣看似重視實則無為。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慧
小知識:「金陵台、妙高台」前世今生
詩書街在民國期間是達官貴人聚居的地方。妙高台、金陵台於1946年由港商合資興辦的置業公司所建。妙高台、金陵台每間屋有兩層半,每層約100多平方米,裡面的外牆採用的是棕紅色意大利批蕩、酸枝傢具,還有地下車庫和水池。粵劇名家薛覺先曾在上世紀50年代初入住妙高台4號。
金陵台地塊從1994年被徵收,1996年開始進行開發,1998年,原開發商因為後續資金未到位,工程爛尾。2007年,由廣州市翠樺置業有限公司競拍得到該地塊,開始拆遷工作,但因為拆遷賠償安置的問題上僵持至今。■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慧
想一想:
1.根據上文,指出廣州有哪些歷史建築物被強拆?
2.參考上文並就你所知,指出新光大戲院的保留與哪些因素有關?
3.承上題,指出香港的保育工作對廣州有何借鑒?
4.有人認為,「妙高台被拆,其實沒有一方是贏家」,你有多大程度同意這一觀點?解釋你的答案。
5.試分別從政府和開發商的角度,談談廣州在發展的同時,應如何保住自身擁有的豐富歷史文化遺產?解釋你的答案。
延伸閱讀:
1.《歷史建築廢與存 利益博弈犧牲品》,香港《文匯報》,2013年8月29日,http://paper.wenweipo.com/2013/08/29/CH1308290047.htm
2.Italo Calvino:Invisible Cities,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3.《古墓破壞暗藏現代性危機》,新浪網,2013年6月17日,http://collection.sina.com.cn/plfx/20130617/0936116924.shtml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