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差不多每所學校都設有兄弟會(Fraternity)和姊妹會(Sorority)。兄弟會和姊妹會是學生自行運營的非官方團體,通常有幾十名至百多名會員,入會要交會費。會員除可入住兄弟會在校園的大房子外,亦可在大房子內的定期活動有主人家般的專屬地位。
兄弟會的文化在美國根深蒂固,其生活片段常被荷里活編劇放上大屏幕──譬如American Pie《美國處男》等,並被描述為夜夜笙歌、男女關係混亂的場所。不過,以筆者在美國留學的經驗來說,並不完全正確。
男女混合會特別喜愛下廚
筆者母校達特茅斯學院,是常春藤聯盟中兄弟會風氣較盛行的一所。據統計,約四成至五成學生參與其中。校內的兄弟會和姊妹會逾十家,集中在校園的Frat Row大道上。每個會都有各自的定位、品牌,其中一個會是男女混合的,稱為Phi Tau,會員特別喜歡下廚,每個學期都會舉辦Milque and Cookies活動。
每逢活動開始前一兩個小時,已有長長人龍,等待免費任吃布滿全屋的曲奇餅,但不允帶走。有些朋友當天不吃晚飯,就以此當晚餐。除巧克力、腰果等例牌食品外,更有別出心裁的培根曲奇,總數過千,由Phi Tau的會員用3天時間精心炮製。會員也可去拿同樣是免費的Milque,基本上是奶昔,但不保證不會被加入若干種類的酒。大部分兄弟會的頭等大事,正是各式各樣的Drinking Game。
在達特茅斯,最受歡迎的是Beer Pong。若輸掉一局,團隊的兩個人要喝掉約4罐至5罐啤酒作為懲罰。
華爾街舊生助畢業生找工
加入兄弟會不代表成績差。與筆者同屆、GPA達滿分4的3個人中,有兩個參與兄弟會。參加兄弟會的學生,畢業後就業會有優勢,特別是在較多「有錢白人」的兄弟會,在華爾街大行工作的舊生會熱心幫助同一兄弟會的畢業生找工作,提供免費面試指導,甚至幫助拉關係。不過,也有少數人加入兄弟會後,不能好好規管自己,沉迷於酒精和派對而不能自拔,最終退學收場。
整體來說,兄弟會制度是美國大學崇尚自由學風的體現。學校鼓勵並相信學生能作出正確的決定,而犯錯會讓他們變得更成熟,在加入社會工作前有更好準備。制度本身沒有好與不好,在乎學生的取態。(標題和小題為編者所加)
■陳以諾
作者簡介:中學就讀皇仁。在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主修哲學,畢業後在麥肯錫工作3年。現為演唱會售票平台Playroll的CE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