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學期,筆者所教的課程內容是為學生未來事業發展作準備,當中包括履歷表及求職信的寫作格式、面試技巧、基本勞工法例等。課程要求學生為自己的理想工作撰寫一份履歷表及求職信,最後走進模擬面試室,接受面試員的提問。
在講解職場實用技能之前,筆者向同學提問了一個問題:「你人生中的理想工作時數是多少?」面對這個問題,有些人給了空泛的數目,如三千多、幾萬等;有些則說「零工時」。看來,這班20歲的年輕人,大都沒有認真地想過自己的事業規劃。
工時方程式 4數字計出
這是一個展開事業規劃的引子,筆者現在把這個問題分拆為4個小問題,大家只要回答4個數字,然後把它們相乘,人生的理想工時就一目了然!
問題一:你每天想工作多少時間?
問題二:你每個星期想工作多少天?
問題三:你每年想工作多少個星期?
問題四:你想工作多少年?
例如小明希望上班時間為朝九晚六,所以第一個數字是「9」;他希望其工作是五天半工作制,所以第二個數字是「5.5」;他希望一年有七天假期,所以第三個數字是「51」;最後,他希望65歲退休,而他在22歲完成學業並正式開始工作,所以第四個數字是「43」。把這四個數字相乘後,得出「108,553.5」,小明的一生用於工作的時數超過10萬小時,而這正正就是普遍打工一族的工時參照。
經過一番計算,學生寫下的理想工時,由最低的「2,160」到最高的「134,640」,但每一班的平均工時都比參考的數字低3萬至5萬小時。你呢?你的理想工時跟普遍的10萬小時相差多少?
發揮己所長 妥善早安排
面對「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我們該如何調節?其實,上班也不一定是「捱世界」的,秘訣在於及早展開生涯規劃。生涯發展學者Donald Super認為,「生涯」就是指「人的一輩子」,涵蓋一個人在其一生中扮演的所有角色(子女、學生、休閑者、工作者、公民、家長)與過程,是個人選擇並透過工作或事業、生命去追求人生價值。
大家應考慮自身的條件,如智能、性向、價值,以及阻力、助力,盡可能對未來作出妥善安排與計劃,過理想的人生。例如,小明口才了得,好動和喜歡與人互動,擁有希望讓身邊的人都快樂的價值觀,卻偏偏選擇了一份整天對着文件和數據的工作,這份工作似乎就不能發揮小明自身的特性和價值。
一般15歲至24歲的年輕人,正值探索期,大概只能回答自己討厭什麼,而對自己想做什麽往往感到迷惘。長輩應鼓勵他們透過考試、課外活動、兼職等,認識自己,以選擇合適的工作,好好善用這10萬工時吧!■青年學院(葵芳)教學助理梁玉玲(VTC機構成員)
(標題與小標題為編輯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