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卞允斗
說起理髮,人們都不陌生,人生在世不論職位高低,也不論男女老幼,都曾經享受過理髮員的服務,或者在自己家裡讓家人給捯飭頭髮。但說起剃頭匠這個稱謂,有些青少年似乎就有點生疏了。
剃頭匠是中國民間一種為人修理頭髮的古老職業,其歷史悠久,自古以來,男人們都離不開這門手藝人。雖然現在理髮店或髮廊林立,但這門手藝沒有失傳,而且技術愈來愈高超,所理出的髮型也就越多樣化了。
剃頭匠的開山祖師爺是誰?大江南北傳說不一,坊間流傳着兩個不同的版本。第一種說法是羅祖,傳說,一位皇帝讓文武大臣輪流給他梳頭,一位大臣剛打開髮髻搭上梳子,皇帝便疼痛難忍,一氣之下殺了大臣。一連3天,3位大臣被殺掉。第4天就輪到羅祖梳頭了,羅祖夜裡夢見一位道士告訴他,皇帝的頭上長了個肉疙瘩,梳齒一刮就疼痛,若將頭髮分開梳就避免疼痛了。羅祖就按照道士教他的方法給皇帝梳頭,皇帝龍顏大悅,從此剃頭匠便拜羅祖為祖師爺了。
另一種說法則是呂洞賓,呂洞賓座下的柳仙下凡,柳仙到剃頭店裡去剃頭。剃頭匠隨剃柳仙的頭髮隨長,足足剃了一整天,總是剃不乾淨。呂洞賓知道了,變了個凡人模樣,他把斬黃龍的飛劍取出來,變了一把剃刀,就把柳仙的頭髮剃好了。柳仙知道是師傅,連忙現了原形,師徒兩個化成一陣清風而去。剃頭匠知道是神仙下凡,連忙焚香叩謝,從此就奉呂洞賓為祖師爺了。
剃頭匠的稱謂南北各異,有些地方俗稱剃頭匠為「招待」,南方一些地方喊走了調叫做「帶帶兒」,弄得剃頭匠不好過多解釋。剃頭匠也有自豪的一面,他們長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祖師爺敢在皇帝頭上動刀子」。剃頭匠的這句話不無道理,不管天下獨尊的皇帝也好,鄉野平民也罷,都怕刀架在頭頂上,唯獨不懼怕剃頭匠在自己的頭上動刀子。
古代把挑擔走四方剃頭的列為下九流,時常被人恥笑,可是人世間卻離不開剃頭這個行當。舊時街面上也有剃頭舖,大多是固定僱主,也有的是過路的行人或客商。剃頭舖裡的師傅技藝精湛,大都帶着小徒弟。有錢人家一般光顧剃頭舖,有講究的人家把剃頭匠叫到家裡剃頭。清朝時期男子的髮型獨特,剃頭匠可就有財發了。
有一句歇後語叫「剃頭挑子一頭熱」,比喻的是一件事情只有一方情願,另一方不願意。這句歇後語來源於生活,寓意高於生活。所謂「剃頭挑子一頭熱」,實際上是指串鄉走四方的剃頭匠,是因為剃頭匠用扁擔挑着兩頭溫度不一的挑子。挑子的兩頭放置着剃頭用具,一頭是紅漆長方凳子,凳子抽屜裡放着剃頭刀、剪子、圍布、鏡子、肥皂之類物件,是涼的一頭。另一頭是個長圓籠,底下三條腿,裡面放着一小火爐,上面放着大沿銅盆,裡面的水保持着適宜的溫度,架子上搭鋼刀刷布和手巾,這是熱的一頭。自己吃飯的物件放在涼的一頭,食物放在熱的一頭。
剃頭匠有招徠生意的專用「喚頭」,這種「喚頭」是用兩根長一尺多的鐵條製成,一頭燒結成把兒,另一頭微微張開,左手拿着它。右手用一根鐵釘從兩根鐵條中間縫隙中插進去向上挑,發出嗡嗡的聲音,讓附近等待剃頭的人知道剃頭匠來了。還有的邊走邊吆喝「剪--頭--唻」,老主顧們聽到吆喝聲就出來剃頭了。
剃頭匠講究緣分,假若和某人沒有緣分,剃出來的頭與長相就不相匹配,自然這個剃頭匠的生意也就慘淡了。這就要求剃頭匠格外留心,他們視顧主的相貌設計髮型,力求給顧主留下好印象,儲存個長期顧主。
民國以後人們不再蓄髮,有些男人喜歡剃光頭,這剃光頭雖說不用刻意設計髮型,但是剃起來並不簡單。剃光頭不但剃頭刀鋒利無豁口,還要求剃頭匠心靈手巧,在頭上要下硬功夫。要使剃頭人沒有疼痛感,從熱水洗頭開始到下刀剃完,都要把握火候,既不能留下發茬,又不能剃破頭皮,就連不舒服的感覺都沒有才行。
剃頭匠要有很好記憶,他知道哪位老顧主的頭該剃了,就主動到大門前吆喝。顧主出來後剃頭匠寒暄一句,就鋪下攤子忙活開了。剃頭匠先將剃刀在刷布上反覆蹭幾下,爾後舀來熱水沖頭,等把頭髮泡軟就開始剃頭、刮臉、沖頭。頭上的活幹完後,接着開始掏耳朵、面部抹油。也有的剃頭匠為討好顧主,他們拿出絕活,慇勤的給顧主按摩、捶背、捏肩,直到把顧主伺候滋潤了為止。
顧主剃完頭後掏出小錢,一般都知道剃頭的價錢,當場付清,概不賒欠,都知道討價和賒欠剃頭錢不講究。話說,一個剃頭匠為了招攬生意,同意賒欠,但是他都給賒欠者記賬。有一次,一個男子剃頭後連上幾次賒欠一併歸還,剃頭匠拿出賬本,隨將欠賬勾掉隨說「勾頭一個」,那位顧客說我是人頭咋成了狗頭了呢,鬧出了笑話。
剃頭講究的是手藝嫻熟,人的模樣各異,剃頭匠必須精益求精。剃頭匠面對的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頭百姓,老至耄耋人士,幼至滿月童子,只要圍布圍上,便是顧主了。頭型不管是溝背頭,還是刀鏟頭,或是松皮頭,再者凹凸頭,都得笑臉接活。幹起活來剪、推、剃、修、洗各道程序有條不紊,決不因尊而慌了手腳,因貧而大意糊弄。在剃頭匠眼裡顧主至上,講究「雖為毫末技藝,卻是頂上功夫」,不因一時忽疏砸了飯碗。
剃頭也有規矩,舊時要學剃頭,須學徒三年,工夫都花在剃、掏、捏的練習揣摩上。剃頭匠最精細的活在於剃鬚,剃鬚之前先用熱毛巾敷面,待鬚孔張開,用鬍刷蘸上肥皂沫抹在臉上。隨後右手懸腕執刀,拇指按住刀面,食指、中指勾住刀柄,無名指、小指頂住刀把,在刷刀布上順逆蹭兩下。剃頭匠左手撫臉撐撥皮膚,剃刀在客人臉上掃蕩着鬍鬚,就連眼皮上的細細絨毛也不放過。若遇連腮鬍者更為謹慎,剃刀就像割韭菜一樣,標準是客人剃完臉再摸不到半根鬚子茬。
新時代,剃頭匠的稱謂改成了理髮員或理髮師,理髮這個行當也打破了男女有別的桎梏。新中國成立以後,一大批女青年當了理髮員,第一批女理髮員已經進入了花甲之年,有的年逾耄耋。理髮業人才輩出,時下在理髮店、髮廊中女理髮員成為主力,她們主要服務的是為時髦的女士燙髮、修發、染髮、盤頭。男士顧主也新潮得很,也有的享受女士同等的待遇。時代的變遷,剃頭刀變成了推子,更多的是電動推子。剃光頭、刮鬍鬚已經不是髮廊裡的服務項目,不少理髮員並不會刀功,再者,動剃刀不如動剪刀保險,且省力來錢又多。
在大街小巷挑擔子的理髮員也不見了,城市街頭偶爾看到理髮者,大都是年齡較大的男女理髮員了。這些理髮員大概是從理髮店退休的人員,他們閒暇之餘在大街上為社區的老年人理理髮,多少混點零花錢。
隨着學雷鋒活動的開展,有很多義務理髮員在志願服務,他們不圖利益,圖的是一種對社會的奉獻。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社會的文明離不開理髮師,在弘揚民族文化的同時,追思一下「剃頭匠」也是有必要的,千萬不要忘記「三百六十行」中的剃頭匠,他們也創造過文明的輝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