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禎兆
原來,也是不易找的。
香港大部分的學校均以催谷為上,幼稚園亦然。朋友之前介紹過不同課程的學校,但可能要多花點錢,如蒙特梭理或華德福學校。在我們的認知裡,價格合理的還有自然學校(只此一家) 和以蒙特梭理教學的救世軍幼兒學校。前者較遠,後者早已排得滿滿。我們此時才發現,活在香港的選擇其實不多-尤其你不想太花錢的話。
找來找去,終於找到鄰區一所教會幼兒學校,無論是天主教還是基督教辦學的幼稚園,最大優勢是可以與教會共用地方和資源,空間大一點。有幸入到前者,剛出席了註冊日,十分喜歡課程內容之餘,也覺得以下幾點是深感認同且絕對贊成要堅持的:
一、混齡上堂:學校有不少時間主張混齡,大的要照顧小的,且不太注重教程深淺,只着重共同學習,不分高低,更重要是在混齡中學習大家不同的觀點
二、着重遊戲:不是通過遊戲學習,而是真正做到純遊戲-玩水槍、玩泥沙。首兩年拿筆只畫畫,不寫字。
三、看重運動:學校方針是幼稚園一定要發展好大小肌肉,這階段的腦袋發展反而不是最重要的。腦袋發展很依賴運動,所以學校主張多做戶外運動,首先大肌肉要好,才到小肌肉。腦袋的刺激是靠控制這些肌肉而來。
四、自理能力:這個包括日常的自我照顧及情緒控制,先教懂這些,知識反而可以之後慢慢灌輸。
五、閱讀習慣:語言多由自己閱讀而來,學校規定每兩星期,父母要負責和子女讀畢一書,回來告知感想。不學文法,只做自由閱讀(在家中)及朗讀(在學校)。
以上也是我們喜歡學校的一些主張,當然最重要是我們一直心儀全日班,此校的膳食健康,也有戶外空間。註冊當天,知道有很多家長報名,校長也說無奈地要篩掉很多小朋友。由此反映出此類教學法也是很多家長的心儀之選,但區內真的沒有太多學校有相若理念;若不想付太貴的學費,就要靠運氣去考進這類學校。
我們何時才能有多一點的選擇呢?在成績至上的大氣候,多一點這類學校,對家長而言似乎是奢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