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留學必做八事(下)
上期提到在美國留學必做八件事的首四項,今期會繼續介紹餘下四項:
5. 參與學校講座
在美國,基本上每天都會有不同組織舉辦講座。有些組織為吸引學生參與,會安排食物在講座前後讓出席者免費享用。不少人都特別喜歡在講座前一早到場,吃完後聽一會兒就溜走。美國的學術水平在世界首屈一指,學者和教授水平相對較高。很多講者即使獲得海外誠意邀請也未必出國授課,但在美國大學卻願意在一個破舊的課室與學生高談闊論。多參與可增廣見聞,感受當地強調跨科學習的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把握背包遊不枉出國讀書
6. 把握旅遊機會
筆者很多朋友在畢業後都回港工作。在背靠祖國的香港工作,出差基本上離不開北京、上海等內地大城市。金融才子在IPO上貢獻兩個月的不眠不休後,換取老闆批准三數天假期,最多也只可去東南亞來個短途自由行,很難有時間到中美洲甚至南美洲,實現兩星期的背包遊。其實,可利用聖誕節等長假在美國自駕遊,才不枉出國讀書的機會。
參與交流課有利畢業面試
7. 參與交流計劃
在香港的大學,申請到海外大學交流要過五關斬六將,學校選擇少,名額更僧多粥少。美國大學普遍較多交流學期計劃,特別是語言系,經常能跟語言所屬地區的頂尖學校達成合作協議。參與交流學期計劃者將來到大公司面試時,會有更多個人經驗跟考官分享,令其刮目相看。
8. 創業
Mark Zuckerberg在哈佛本科讀書時創立facebook;Evan Spiegel和Robert Murphy在史丹福大學讀書時創立Snapchat;Eric Baker和Jeff Fluhr在史丹福商學院讀書時創立Stubhub。他們當中有電腦編程天才,也有完全不會編程的。絕大多數人在生命某個階段都會有創業的衝動。筆者現時的圈子就有不下廿個朋友,曾談過創業的想法,當中有在金融界闖蕩的,也有還在讀大學的。創業是一個人在生命裡其中一種風險最大的決定,但潛在利潤可以是巨大的。在大學創業好,因可在無生活壓力下盡情試。若在大學發現創業並非自己喜歡或能忍受的,畢業後就可全心全力找理想工作。再說,每個大學同學都是最好的潛在客戶,空餘時間多,消費能力不低,能隨時在飯堂找到學生做用戶調查,特別容易找到志同道合者。某些學校甚至可申請獎學基金支付創業開支。■陳以諾
作者簡介:中學就讀皇仁。在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主修哲學,畢業後在麥肯錫工作3年。現為演唱會售票平台Playroll的CEO。
(標題和小題為編者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