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顏倫樂、蘇洪鏘)內地厲行節儉風,加上近期出現「反蝗」情緒,影響內地旅客消費意慾。零售行業「丁財兩減」,承租倍添壓力。本報記者近日走到旺角及銅鑼灣街頭,發現「吉舖」竟多達60間以上,近年罕見,當中旺角山東街一間大型藥行更加提早結業,一眾街坊均感愕然。唇亡齒寒,附近專營自由行業務的商戶人人自危,聽聞政府討論削減兩成自由行,商戶均「耍手擰頭」,表示再削減旅客數量就無法經營。有資深地產代理更預測,零售業再繼續萎縮,旺區吉舖量短期內勢必「暴升」。
記者日前到旺角與商戶傾談,發現不少商家正在討論位於山東街的一間藥房突然結業。走到山東街一看,果然見到一間大型店舖「落閘」,相當突兀。附近報紙檔老闆說:「間舖原本係一間藥房,最近一兩個月才突然『執笠』。」翻查土地註冊處資料,更發現該舖租約期原來至今年11月,即尚有7至8個月才到期,今次提早結業,附近商戶皆始料不及。
疑無生意賠償離場
該間突然結業的藥房位於山東街50號地下,由兩間地舖合併而成,地舖面積約385方呎。業主2012年11月將地舖以每月24.5萬元租予一家藥房,即每方呎租金約636元。代理推測,該一帶藥行數量極多,今年自由行數量急降,供過於求下,商戶生意額大減,根本無法支付數年前簽下的高額租金,估計為免繼續「貼錢」經營,才選擇提早結業離場,或涉及賠償。消息指,該地舖現時叫租達28萬元。
記者目測,山東街由西洋菜南街走到花園街的一截短短50米街道,約30間地舖中就有11間為藥行,佔比高達三分一。附近一間藥行老闆張先生埋怨:「若真的削減自由行,對我們影響好大,最近5月份生意已經好差,人流生意額均減少兩成,很多行家感受到很大壓力,本身舖租已經貴,生意又不成正比,再削減兩成真係唔駛做,好多人失業。」
旺區現超過60吉舖
張先生透露,原來他一直於佐敦經營藥行,3個月前才到旺角洗衣街開設分店,無奈「咁啱撞正這個時期,現在自由行消費力真的弱了很多,以前一口氣買一萬幾千元,現在1,000多元已經算多,消費意慾和客源均減少了。本來考慮有合適的地點就再開,現在決定還是先看定一點,不敢像以前般進取」。
上周末記者特地走到旺角人流最旺的西洋菜南街、通菜街(女人街)、洗衣街一帶,發現人流量的確較以往劇減,目測至少有24間「吉舖」;隨後再到銅鑼灣,由怡和街走到堅拿道東及附近二、三線街巷,「吉舖」數量更多達約40間,逾半圍繞在地標商場時代廣場的周遭。換言之,單計兩個零售核心區已至少有64間「吉舖」。
多間巨舖丟空逾年
銅鑼灣最多吉舖的「重災區」,位於伊利沙伯大廈附近、面向謝斐道的一邊,街頭前身為連鎖漢堡包店,街尾亦曾為本地連鎖點心店,加上韓式餐廳之舊址,多間巨舖丟空逾年仍未獲承租。近期有一家日式拉麵店以鉅額租金進駐,撐起街內主要人流,否則該街道更靜。旺角「吉舖」則主要集中女人街,特別登打士街至豉油街的一段,至少有4間至5間「吉舖」。
於銅鑼灣波斯富街經營玉器零售的何小姐直言,該舖近年做內地買家生意,往往佔逾半生意額,但近期自由行人數顯著減少,消費不再,目前生意額按月直插四成。倘政府削減兩成自由行,經營將更困難。她建議當局針對水貨客對香港帶來的影響,應從收緊「一簽多行」着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