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蘇洪鏘、顏倫樂)特首梁振英上月底突然於策發會提到研究削減兩成內地自由行旅客,有關議題連續一星期成為社會討論話題,最近政府數據顯示來訪旅客減少,4月零售銷貨值更急跌,不少政商界名人均認為政府現階段不應削減自由行,否則會令行業雪上加霜。經濟學者關焯照建議,港府應對症下藥,如收緊「一簽多行」,以及於邊境建設商業城,減少對本地零售業的影響。
籲港府收緊「一簽多行」
關焯照表示,早年內地客消費力強,帶挈零售暢旺,金行、奢侈品牌搶貴一線街舖,令不少業主心雄。及至後來內地厲行肅貪,以及經濟增長放緩,人均消費減少,令零售市道回落,不少商戶面臨壓力,最終結業或遷舖,出現現時一街「吉舖」的現象。
他續指,近期本地產生對內地遊客之負面情緒,乃由於客量過多,令本港生活環境及零售生態扭曲,改變原來的生活環境。觀乎現時訪港內地客,超過一半為不過夜客,該類旅客人均消費力不高,估計「水貨客」佔多,並非以旅遊為目的,建議政府應對症下藥,如收緊「一簽多行」,以及於邊境建設商業城,減少對本地的影響。
香港零售管理協會主席麥瑞琼亦表明,業界強烈反對削減自由行。她直言,香港是自由港,不應該拒絕某一批人來港,倘沒有仔細考慮長遠發展政策便削減個人遊數目,是「非常危險的決定」,呼籲政府重新考慮,不要釀成「零售業的八萬五」。她警告,一旦削減個人遊數目,零售業會盡量削減成本,結果首當其衝的會是運輸及廣告業。在短期內,相信零售業行內未必會出現削減人手和企業倒閉潮。
事實上,香港4月份零售業銷貨值按年急跌近一成,是自2009年2月以來最大跌幅,零售業界形容數字令人震驚。4月零售業銷售顯著下跌,主要由於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的銷售量急跌所致,當中與內地旅客減少來港消費有直接關係。
個人遊政策實施超過10年,內地旅客消費令本港零售額在10年間增長逾倍,同時給香港的餐飲、運輸、零售等行業創造大量就業機會。然而,由於內地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人民幣貶值,加上本港一小撮激進人士不斷發起「辱客」鬧劇,令內地旅客來港人數逐步減少。另外,旅客消費由以往的高級商品轉為日常用品,消費模式的轉變令本港消費市道雪上加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