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章蘿蘭 上海報道)鑒於市場對流動性擔憂加劇,央行昨日在公開市場正回購溫和縮水,200億元(人民幣,下同)的交易量較周二減少100億元。至此,本周公開市場雖仍實現資金淨投放,但規模卻較前周大幅壓縮。此外,據稱內地股市IPO重啟後的「炒新」潮,已令貨幣市場霎現「錢緊」格局。
據Wind數據顯示,本周公開市場到期資金量為650億元,比上周減少逾六成。周二(17日),央行在公開市場開展300億元正回購,周四開展200億元正回購,淨投放150億元,規模比上周的1,040億元猛跌。
Shibor普漲國債期貨受壓
昨日,短期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漲多跌少。其中,隔夜利率上漲5.90個基點,至2.6980%;7天利率上漲1.90個基點,至3.0930%;1月期利率漲26.10個基點,至5.2330%,僅有14天利率下跌48.10個基點至4.0300%。
雖然央行在公開市場態度穩健,但市場對流動性的擔憂似乎在升溫。有業內人士稱,內地股市IPO重啟後的「炒新」潮,「打新」鎖定的資金量至少在3,000億元以上,這將直接導致流動性系統不堪重負。
數據顯示,在IPO重啟首日,上海質押式回購1天期GC001年化利率上漲至12.730%,漲幅高達484.03%,在收盤前衝高到30%;而上海質押式回購2天期GC002利率上漲至12.215%,漲幅高達379.35%,在收盤前衝到16%,國債逆回購市場各期限品種利率飆漲,凸顯了市場資金面的緊張,「打新」熱可見一斑。
正回購縮量或重啟逆回購
有業內人士直言,從國債逆回購市場的表現來看,「打新」顯然引發了「抽水效應」,炒新股的高回報吸引大量資金,致使貨幣市場資金開始緊張,這與去年6月底「錢荒」局面相似,預計近期資金成本變化會比較大。亦有擔憂指,投資者積極參與「打新」,既增加短期資金需求,又可能導致機構等減少資金融出,從而會從供需兩方面同時加大資金面壓力。
儘管目前來看,銀行間市場資金面相對穩定,但新股發行的後續影響仍值得關注。險資、基金、券商等跨市場投資者積極參與打新,可能影響銀行間市場的流動性狀況。據悉,從已公佈的新股發行安排來看,首輪新股申購將持續到下周中(24日),資金全部解凍則要到下周五,這意味着未來一周半時間場內資金面有持續緊張的可能。與此同時,進入6月下旬,季節性繳稅、國有銀行分紅及年中考核等因素,對銀行體系流動性有疊加影響,加之下半月公開市場到期資金非常有限,市場資金面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收緊壓力。
有專家預計,近期央行將逐漸加大短期流動性投放力度,公開市場正回購操作將進一步縮量乃至暫停,短期逆回購重啟的可能性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