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4年6月21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電子「公投」八大漏洞任篤數


放大圖片

本報記者驗證:可重複投票 冒名頂替 自製身份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治祖)違法「佔領中環」發起的所謂「全民公投」,昨日以電子投票形式展開,但電子投票的私隱缺乏保護、重複投票及監察不足等問題一直為人詬病。本報記者昨日通過親身投票,揭發是次電子「公投」的八大漏洞:電腦及手機可重複投票;可冒用他人身份投票;身份證號碼可於網上隨機產生;未能判斷是否本港永久性居民;未滿18歲者也可參加投票;投票數據不公開;隨時誇大投票人數;網上保安不完備。

香港文匯報記者昨日經過親身測試,發現了「佔中」是次發起的所謂「 全民公投」的八大漏洞:

一、電腦手機可重複投票

本報記者親身使用該投票系統後證實,「全民公投」無論是電腦版網站、手機版網站及手機應用程式,都不設IP地址及手機號碼限制,令電腦及手機可無限次投票,「佔中」支持者可無時無刻不停投票,以抬高投票人數,製造「大多數港人支持『公民提名』及『佔中』」的假民意。雖然是次「全民公投」以身份證號碼作驗證,「佔中」可辯稱不限制IP地址及手機號碼亦可,但身份證號碼驗證將帶來更多問題。

二、可冒用他人身份投票

電子投票不如實體投票,沒有票站,沒有政府授權人員監管,主辦者及投票者有大量空間「出術」,包括冒用他人身份。保險、電訊、金融機構的外判商,持有大量身份證號碼,「佔中」若要造票,只需購入身份證號碼即可,市民「被代表」,私隱及反對違法「公投」的權利被剝奪。同時,由於欠缺監管,「公投」支持者絕對可以使用他人的身份證號碼大量造票,主辦者對過程將毫不知情。

三、身份證號碼可隨機產生

網上有多個隨機產生身份證號碼及教授計算身份證號碼方程式的網頁,「佔中」若嫌「買身份」始終要花錢,大可於網上隨便搜集及使用。本報記者昨日在一網頁取得隨機產生的身份證號碼,再利用手機程式投票,結果成功騙過系統,進入了投票頁面。雖然最後顯示為「重複投票,此投票無效」,但隨機產生的身份證號碼連過四關,可見漏洞之大。

四、未能判斷是否永久居民

「公投」其中一項規定,是投票者必須為本港永久性居民。不過,電子投票的老問題,是投票者不會有人員監察,非永久性居民可借用他人身份證或利用網上隨機產生的身份證號碼投票。同時,雖然本港永久性居民及非永久性居民身份證號碼組成有別,然而系統不能分辨。本報記者就邀請一位非永久性居民的朋友使用其身份證號碼,並利用手機程式投票,最後也成功連過四關,進入投票頁面。

五、未成年投票自珜W則

「全民公投」另一項規定是投票者必須為18歲或以上。網上投票不能確保坐在電腦前及拿茪熅鱆漱H是否成年,規定變得毫無作用。鼓吹「公提」的「學民思潮」有部分成員未滿18歲,在「佔中」第三次商討日不斷嚷茼菑v「未夠秤」,要求出席者支持含有「公提」的方案。現時「全民公投」採用電子投票,他們將可安坐冷氣房內製造民意。

六、投票數據不公開

「佔中」發起「全民公投」,並交由關係密切的港大民研負責,兩者控制數據,並沒有第三方監管,為達政治目的,數據要加、要減、要改,全由兩者掌握。根據反對派「報大數」慣例,最後結果亦可預料。

七、隨時誇大投票人數

用隨機產生的身份證號碼,及重複用同一身份證號碼,都可成功進入投票頁面。雖然最後熒幕顯示為「重複投票,此投票無效」,然而「佔中」可計算成投票人次,製造多人投票的結果。

八、網上保安不完備

港大民研並非銀行或金融機構,卻於今次「全民公投」收集大量身份證號碼,雖然港大民研總監鍾庭耀曾承諾保護個人資料,但以港大民研資源,難叫港人置信。

相關新聞
港澳辦中聯辦:「公投」非法無效 (圖)
中聯辦負責人:自編自導鬧劇 公然挑戰基本法
港澳辦中聯辦:「公投」非法無效 (圖)
周融:「黑客說」行苦肉計 (圖)
中聯辦負責人:自編自導鬧劇 公然挑戰基本法
劉兆佳:中央看法不會動搖
特區政府:「投票」並無法律效力 (圖)
范太:投票率高低均無意義 (圖)
話你知:「公投篤數」早有前科
電子「公投」八大漏洞任篤數 (圖)
「公投」不能令違法變合法 (圖)
科技界:四大漏洞 結果兒戲 身份無驗證 進入當投票 易賄選脅迫 一人投數票 (圖)
龍門搬完又搬 「佔中」搞手誠信破產 (圖)
特稿:悲情牌告急 目的在催票
周融:「黑客說」行苦肉計 (圖)
陳佐洱預警:「佔中」威脅港金融 (圖)
龍門搬完又搬 「佔中」搞手誠信破產 (圖)
美認無胸懷智慧實行「一國兩制」 (圖)
《人民日報》三評白皮書 貫徹「一國兩制」兩地共繁榮
陳佐洱預警:「佔中」威脅港金融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