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4年6月23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地產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完全無符:賣樓手法進化 未改「上車難」


放大圖片

■發展商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多以排隊及先到先得方式售樓。資料圖片

買樓始終是港人人生重要投資之一,近二十年來發展商及政府為令賣樓過程更有秩序、公平及有透明度,採取不同措施,由以往先到先得的排隊買樓,演變至電腦抽籤,以至派貨予代理促銷。發展商賣樓手法可謂與時並「變」,但不變的,似乎仍然是「上車難」。

「排隊」變肥豬肉黑社會介入

發展商多年來均採用不同形式的賣樓方法,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新盤開售多以排隊方式及先到先得準則來銷盤及揀樓,不少準買家為此要捱更抵夜排隊買樓,而排隊更成為一門生意,前列位置動L以萬元計算。直至九十年代因「排隊黨」猖獗,一度出現「飲管黨」、黑社會介入等,在社會輿論批評下,露宿街頭多日排隊等候的揀樓方式,遂變成先登記後揀樓方式。

改作電腦抽籤衍生炒籌潮

其後,政府與發展商多番開會,九十年代中後期,新盤揀樓方式又轉為電腦抽出買家的揀樓次序,當年最矚目可算是1997年發售的將軍澳東港城及青衣灝景灣。

東港城當年準買家單單是向發展商索取入票申請表及登記就要排隊約3小時,結果該盤吸引27,132份認購登記,總登記人數僅次於長實天水圍嘉湖山莊樂湖居的30,800人,其入票登記的總額高達94.96億元,創下本港新盤認購登記凍結資金最多的紀錄。至於同年的青衣灝景灣更獲30,400票登記。

事實上,1997年前的樓市高峰期,新盤全民皆炒,部分新盤號碼較前的認購票(俗稱「籌」),更傳炒籌價高達數萬至十數萬元,甚至有傳個別豪宅盤出現近百萬炒籌價。

市場淡風派貨代理配售

不過,隨茖洲金融風暴及政府推出「八萬五」政策等,本港樓市經歷持續近十年的淡風,發展商的賣樓方式,亦由電腦抽籤揀樓,簡化為發展商向代理派貨,再由各家代理行分別將單位與欲購樓盤單位的買家作配對,如新地的馬灣珀麗灣及長實的大圍名城1期剛開售時,均採用派貨方式銷售單位。

而為吸引傳媒報道,發展商又會製造名人效應,即是安排社會名人、明星及知名炒家睇樓、買樓,當中有否給予折扣不得而知。曾有傳媒揭發有發展商在某藝人買入單位後,再以1元價錢將一個市價過百萬元的車位轉讓予該藝人。而炒家入市亦可營造「實有水位可炒」的印象。

新例實施惜售寧「唧牙膏」

一手住宅條例實施前,部分發展商仍採用通宵達旦賣樓方式來谷銷量,2008年長實推售將軍澳首都就一晚沽出逾2,000個單位。在去年4月一手新例實施後,發展商賣樓若涉誤導,要負上刑責,又要提早3天公布價單,銷售時間比以往慢,一晚沽出逾2,000伙的情景已難重現。不過,市場又出現俗稱「唧牙膏」式的「飢餓」賣樓方式,即發展商每次只推少量單位,營造市場缺貨現象,加上發水票,輕易製造誇張的「超額認購」倍數。

銷監局發言人回應「唧牙膏」式賣樓查詢時表示,一手條例加強銷售的透明度及公平性,以及在讓賣方彈性作出商業決定和依法處置其物業財產,兩者之間,取得合理平衡。條例要求賣方在每張價單內提供不少於法例要求的物業售價資料,讓買方盡可能掌握情況。至於賣方何時推售其擁有的住宅以及推售的數目,純屬商業決定,不是條例規管範圍,因此「唧牙膏」式賣樓並不算違例。

相關新聞
賣樓狂谷發水票 買家迷亂易中伏 (圖)
推波助瀾:代理鼓簧舌 買菜變買樓 (圖)
行動回應:地監立案調查代理墊支 (圖)
利字當頭:客戶自費入票 前線代理有獎
有利有弊:禁大手入票 礙自由市場
完全無符:賣樓手法進化 未改「上車難」 (圖)
九七後新高 嘉湖價細架勢 呎價破7000 (圖)
內房訊息:深圳看房客大減 報價指數新低
十大屋苑過去兩日交投表現 (圖)
一手2日沽500伙 逸瓏灣再加推 (圖)
GRAND AUSTIN買家心聲 逸瓏灣再加推 (圖)
受零售放緩打擊 一線舖跌價4.4%
女版柯柏文攻入青衣城 (圖)
談樓說地:協助業主成立法團的支援措施
物業登記或16個月新高
琣a19.6億向陽光房託售甲廈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地產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