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三個高女人》。攝影:阮漢威
在六月底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才推出探討安樂死的《極樂·過山車》,於七月中又上演講述死亡的《三個高女人》(Three Tall Women)。前者由陳衍若編劇,乃培養本土戲劇人才「新戲匠」計劃的精選新作,而後者則由Edward Albee創作,發表於1991年,而於1994年得普立茲獎。
Edward Albee三獲普立茲獎,又得到東尼獎終生成就獎,堪稱美國之寶,然而相對於其他美國戲劇大師,他的作品較少在香港上演,可能與本地戲劇人少研究他有關。今回香港話劇團選演他的戲,要找外援,邀請曾經合作的美國拍檔David Kaplan,重來香港執導。
Albee在現實生活中與身高6呎的養母關係不好,他創作《三個高女人》,多少有回顧他母親一生之意。一般編劇處理某個人一生,都會構思戲劇情節,讓該角色成長發展,並在不經意中透露自己的內心世界。可是Albee這部作品特別之處在於:完全沒有劇情鋪排。他直截了當,把劇中主人一分為三,讓老(92歲)中(52歲)青(26歲)三個不同時段的她出現,甚至同台,直接面對觀眾,各自講出自己的內心世界和想法。
Albee安排三人自說自話,可謂突破傳統戲劇格局。然而他這樣處理,其實在歐洲劇場早有例子,在1966年奧地利Peter Handke便已推出說話劇場《冒犯觀眾》這個經典作品,而在1970年代後,沒有戲劇情節、以說話來代替對白的後戲劇劇場,已經成形,還成為現象。
Albee採取直接表達手法,無疑少了趣味,然而正因為他處理得如此乏味,甚至有點枯燥,正好讓導演Kaplan覺得有發揮餘地。他在六月廿日下午場的演後座談會上坦言,他讀《三個高女人》劇本,知道內容觸及死亡,本不想執導,到發現Albee劇本有特別之處,才肯答允香港的邀請。
今回我們看《三個高女人》,正要看Kaplan的導技。他讓舞台上三個角色,像做電視談話節目,各自講自己的故事、遭遇、心聲。Kaplan注重燈光,利用燈光來引導觀眾關注某些重點。他要求觀眾留心細聽角色說話之外,也希望觀眾察覺到台上兩位聆聽者如何反應。燈光在這齣戲中不只是製造美感,更重要是帶出所表達的訊息,讓觀眾容易吸收。
Kaplan還安排rap歌,讓角色以「數白欖」方式來透露心裡說話。三位演員傅月美、彭杏英、陳煦莉其實都不善於唱rap,然而她們都努力做好。
劇中那個人物,在下半場開始不久後便已去世。全劇處理其中精彩之處是Kaplan讓她復活過來,其處理方法很巧妙,那個老角原本睡在床上,大床床頭升起,像幅牆掛在舞台後端,而那個時候,台上卻又出現該老角,她於是便成為鬼魂而已。表面上,這齣戲純屬「齋講」,實際上,它具多層次,富內涵。
講人生的戲,易流於說教,Albee固然完全避免這種陳腔濫調,而Kaplan也同樣不讓這種情況發生。他鋪陳三個不同年齡的女性各吐心聲,然而他卻不評論,也不表示意見。他貫徹執行他所信仰的那個新劇場模式,堅持整個製作高品味。■文:張錦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