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馮丹藜出席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
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訊(記者 胡若璋 廣州報道)11年前,為幫助弱視兒童恢復正常視力,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馮丹藜創辦了世界上首家弱視兒童醫院,並組建專家醫療隊在全國開展「弱視光明行」公益活動,讓更多天生弱視的孩子能清晰看到這個多彩美麗的世界。
今年5月,馮丹藜組織了「《讀者》光明行動」前往粵北山區--廣東省清遠市,進行免費弱視義診活動,篩查了符合救助條件的有113名患童。
從6月25日起,這些孩子陸續抵達廣州,接受為期45天的檢查與治療。其中第一批到院的23名弱視患兒在第一階段療程結束後,平均視力皆提升0.6,治療效果明顯。「孩子們眼中的世界越清晰,我們就越覺得所有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馮丹藜說。
公益事業比經商更重要
談及過往的工作、生活,馮丹藜直言自己是一個被幸運眷顧的孩子。「我享受到了父母那代人帶來的優越環境,從小受到非常良好的教育,很早就能接觸到國際化的信息。這使得我事業的起步點很高,不需要不擇手段地去挖掘自己的『第一桶金』,可以有選擇地做自己的事業。」她是第一個將卡拉OK引入國內的香港人,她還第一個在國內中小學創辦了電腦教室,第一個在全球建兒童弱視醫院,更是國內第一個創建兒童弱視基金的慈善人士。
她坦言,投身公益事業對她來說,甚至比經商更重要。這一點,記者在她的名片上就得到了印證:最顯著位置排列着各種社會團體和公益組織的頭銜,而商界職務則顯示在最下端位置。不難看出,馮丹藜更看重自己慈善家的身份。
「救助弱視童值得一輩子投入」
「像我們這樣的人閱歷不算太淺,能遇上救助弱視兒童這麼值得一輩子投入的事情也需要緣分。」回憶起自己第一次接觸弱視兒童,大約是在2002年國慶。當時,她被邀請參加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國慶宴會,宴會上聽聞一個朋友的孩子患有弱視,才讓她知道了「弱視」這種眼科疾病,且這種病在中國兒童中的發病率高達4%,全國3億兒童中約1,200萬兒童患有此病,貧困地區兒童發病率更高。
「當時香港才600萬人,香港和澳門加在一起也沒有1,200萬人。這太可怕了。」在得知這些信息資料後,馮丹藜親自帶隊前往陝西延安、河南、貴州、湖南、湖北等邊遠貧困山區考察,了解到弱視患童的生活狀態。
次年春天,馮丹藜便出資成立聖約翰爵士香港兒童弱視基金會,並組建了北京光彩明天兒童眼科醫院,專門從事救治弱視兒童的工作。11年來,她帶領醫療團隊奔走於內地的貧困山區,救助了超過5,000名貧困弱視兒童。也因此,她被授予聖約翰大十字爵士勳銜,並出任香港東華三院董事局總理,參與管理香港東華三院。東華三院是香港最悠久也是最大的慈善機構。
「許多弱視兒童剛開始接受治療的時候眼睛不好,所以怕摔跤,顯得有點遲鈍。但是眼睛慢慢好了之後,活蹦亂跳,太可愛了。我很容易被打動,所以我常常會告誡自己,慈善是不能靠衝動去做的,一定要很理性地選擇,要把自己能夠付出的時間和能夠創造的價值做出評估和規劃,再逐步地去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