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雲南石林縣長湖鎮阿著底村,榮獲10大刺繡名村古鎮。
8月雲南評出十大刺繡名村古鎮。雲南的刺繡「滇繡」與其他刺繡非常不同,是瀕危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極富粗糙、歷史感和山野氣息,最大特點就是多民族性,多母題。為此,記者走訪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評審專家,解讀「滇繡」看不懂的母題。■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霍蓉
雲南刺繡「滇繡」,瀕危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以自身多母題、多民族、多技藝、多質地、多花紋的特點為其他地方所不具備。雲南,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最豐富的省份,有26個少數民族,22個用刺繡,15個有刺繡,共有8個類別。苗族母題是螺絲紋,相傳他們祖先在黃河邊,螺絲就是他們的食物。彝族的是馬櫻花,四大朵是四姊妹。花腰彝衣上的露水,別人解釋是滿天星,其實,錯。
最大的特點:「母題」
雲南,擁有刺繡獨特工藝技藝的地區。今年8月,雲南十大刺繡名村古鎮評出,以雲南石林縣長湖鎮阿著底村為首位,在這個彝族撒尼刺繡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村裡,「普氏民間繡品」為代表的3200位繡娘,把刺繡和真皮、帆布、傳統麻布、木棉布結合,造商務時尚包,家紡用品,圍裙、靠墊、坐墊、枱布、領帶、掛毯,把手繡機繡混合及對外加工手工繡片,出口南北美、俄羅斯、東歐等十多個國家。
因為看到千變萬化新舊結合的刺繡品中連續出現的看不懂的紋樣,所以筆者採訪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評審專家楊德鋆,他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審專家。楊德鋆稱「滇繡」最大特點就是有自己的母題,「母題的存在,構成了少數民族文化的信仰,表現在刺繡中。後代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都一代代傳下去。」儘管,村裡女孩婦女智慧聰明,能幹程度有差別,刺繡七變八變,萬變不離其宗,基本的圖樣會一直保留。
富貴蝴蝶 螺絲祖先
滇繡中,彝族的馬櫻花就是核心,彝語裡稱「咪依魯」,咪「昌盛」,依魯「花」,不論四大朵,六大朵,八大朵的變異,母題不變。白族,蝴蝶就是母題,蝴蝶多產子,又漂亮,象徵豐收,象徵母親,還象徵多子多孫多富貴。凡風調雨順之年,大理蝴蝶就多,因此,白族有蝴蝶會,蝴蝶泉,衣服飄帶、繡頭都有蝴蝶,女孩也要在胸前帶蝴蝶,寓意保命。
瑤族蕨菜疊片花紋,與瑤族生活區域有關,蕨菜相比其他植物,最大特點是不怕旱不怕雨,旱災不死照樣發芽,芽還可以吃。雨再大,蕨菜沖走了又長沖走了又長,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在長在發。花腰彝裡的露水,「露水」本來的形容就是勤勞,人身上沾露水,代表人幹活勤勞,起得早,露水才會被沾到衣服上。還有,那些千絲萬縷的線「噓噓」,彝話叫調子,刺繡裡是墜掛起來,調子源於生活,古時人要上山,要下箐溝下雨,要抓住籐蔓拿繩子相互拉,這些「聽起來非常有詩性,實際上,非常實際,是民族民間的生活經歷。」
萬變不離其宗
民族服飾就算有多現代,不管千變萬化,母題一定在。苗族的螺絲紋是核心,說起「螺絲」就想起他們的祖先。苗族奉「蚩尤」為始祖,螺絲象徵蚩尤,花山穿上螺絲紋衣服,就祭「蚩尤」。相傳,「蚩尤」帶領大家逃離黃河邊,走的時候還帶上螺絲,後來到山上居住了吃不上了,螺絲的殼還放在那裡祭祀。今天,漢文化融入,新娘結婚,苗族服飾脊背有塊方繡,其中心花紋變成「雙喜」,但四角的螺絲紋還在。
目前,刺繡傳承在雲南農村的基礎條件,村寨裡氛圍還有,要比其他品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好得多,母傳女,女傳孫的傳承體系還存在。即便,從家鄉出到外地的打工者,閒暇時在樹下還在繡,把城市的很多文化帶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