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澳門東望洋山燈塔
由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澳門歷史檔案館聯合舉辦的澳門檔案資料展--「颱風歲月」,吸引了眾多關注自然環境與市民生活的人士前往參觀。展覽的史料見證了自有人類居住珠三角地區以來,「面朝大海背靠山」的自然環境,決定了其與惡劣天氣的博弈,這永遠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與香港一樣,對於地處華南沿海、珠江三角洲區域的澳門而言,來自海上的颱風是對本地民眾生命財產安全造成最大威脅的自然災害之一。如何應對颱風、颱風吹襲期間的民眾生活如何、怎樣預測和颱風有關的自然災害以降低並減少損失,這些都是百餘年來澳門民眾思索的問題。隨着時代一點一點向前推進,人們面對颱風也變得更加積極主動。而如何從一次次的自然災難中汲取經驗教訓,也成為一個永恆的主題。
不可忘卻的1874風災
據悉,今次展覽陳列的主要包括與颱風災害有關的照片、地圖、測繪工具、各類文件資料等三百餘件展品。這些展品較為詳實和全面地記述了澳門近代開埠以來,民眾在颱風災害威脅下的生活樣貌以及民眾與颱風災害鬥爭的歷史。展品是對人與自然關係的一種探索,同時也是對歷史原貌的有效記錄。自然災害永遠不會停止,但是人們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智慧應對災害所造成的各種挑戰與威脅。
今年是1874年澳門甲戌颱風災害140周年的紀念年份。是次展覽也正是為了紀念甲戌颱風而專門舉辦。在澳門近代歷史中,甲戌颱風是不能夠被忘卻的一次造成了巨大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的自然災害。這次颱風發生在1874年9月22日至23日,吹襲澳門的颱風橫過珠江口,在短短數小時之內對當時的澳門造成了巨大打擊。
從今次參展的照片以及相關資料中可以看到,甲戌颱風在澳門引起了大風、巨浪和火災。這些災害破壞了澳門當時無數的建築物以及基礎設施。不僅如此,颱風還造成了2000艘漁船、貨船的沉沒。最為令人痛心的是,甲戌颱風導致全澳門差不多有5000人罹難。從罹難者的地域分佈上來看,澳門半島約有3600人,氹仔島有1000人,路環則有400人。而在物質財產的損失上,據統計則是高達200萬銀元。可見,甲戌颱風已經成為澳門氣象史甚至整個澳門史中不能夠忘卻的天災夢魘。
東望洋燈塔的警報功能
在澳門旅遊或觀光,則東望洋山是一個不能忽略的景點。在東望洋山頂,東望洋燈塔已經成為澳門作為世界古城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標與象徵。從是次有關颱風的展覽檔案中,也可尋覓和發掘到與東望洋燈塔相關的訊息。歷史的嚴肅性在於:如今已經被完全視為是旅遊景點的東望洋燈塔,其實在澳門與颱風博弈的歲月中,發揮過不可替代的作用。今日,當市民或遊人以愉悅的心情登上東望洋山頂時,也能夠從展出相關風球示警物件中感受到颱風對澳門的威脅以及面對颱風到來,官方與民眾所採取的應急措施。
實際上,東望洋燈塔是中國沿海一帶最古老的現代燈塔。早期,燈塔的主要職能是為航海提供服務。不過後來,隨着氣象技術的發展,也成為了與颱風示警有關的建築。1874年的甲戌颱風也曾對東望洋燈塔產生過巨大的破壞,受損之後進行了修繕。由於燈塔所處的東望洋山地勢較高,因而每當有颱風將要吹襲澳門之時,官方都會在燈塔上懸掛颱風示警信號,以提醒全城市民以及海上航行的船隻注意安全、早作準備。懸掛的颱風信號物件造型往往與風力大小有很大關係。若是季候風,則懸掛鐵質的網狀黑球,表明錄得時速超過41公里的季候風;如果懸掛的是T形鐵質物件,則代表戒備信號,意味着氣旋中心在距離澳門的800公里範圍之內。若懸掛的是三角形鐵質物件,則代表澳門將會吹襲八號甚至更大強度的颱風。
顯然,今日的澳門已經不再需要以海拔高點懸掛信號物的方式進行颱風示警。但是這些如今已經成為展品和歷史記錄的物件則揭示出這樣一個事實:生活在沿海地區的民眾,必須時刻對颱風災害保持高度的警惕。到了無線電和雷達時代,民眾已經普遍使用收音機來獲取颱風預警資訊。而在今日互聯網高度發達的當下,則每個人都可以透過移動電話、平板電腦獲取最新的氣象信息。從這個意義上說,科技的進步使得人類越來越安全。
人與自然關係之反思
颱風的歲月,見證的是天人博弈史。一直以來,有一種觀點認為,自然災害的發生與否,是人類自身的理性力量所不能夠駕馭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面對自然災害,人類只能選擇被動化的應付。但是,隨着時代的發展,特別是對自然界的探究之後,人們發現,面對自然災害,人類並非無所作為、被動挨打,而是完全可以採取更加進取的態度。有學者認為,這可以從災害的發生以及災後的救援兩個方面進行努力和總結。
有不少自然災害,其實看似是天災,其實是人禍。例如,一些地方的洪水,其實與人為化的改變自然水文結構有很大關係。一些地方出現的酸雨,則與長期的空氣污染有巨大關聯。這些,在很大程度上是人類自身對大自然的不敬重、對環境的破壞造成的。因此,一些專家指出,面對自然災害的威脅,首要態度是應當採取環保的心態面對發展主義的態勢。科技與經濟成長,如何與自然環境的保護取得平衡與一致,其實是在考驗當代人的智慧。
另一方面,類似颱風這樣的自然災害,雖然其發生具有不可避免性,但是人類也能夠將其對生命財產的威脅程度降到最低。往往,不可避免的天災,事前的預報和事後的救助,是最為重要的。事前的預報,時間越早、信息越準,也就越能夠將可能的危險降到最低。如何提高事前預報的精準度,以及如何以最快速的方式向公眾傳遞預報信息,其實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科技的發展。而災害之後的救助也是非常重要的。從是次展覽的展品可以看出,澳門早期遭遇颱風侵襲之時,民眾往往是被動等待官方的救援,因而災害過後,民眾往往會向官方發出感謝信。固然,直到今日,官方救援依然是最為強力、迅疾和有效的救援方式,但是民眾自我救援的重要性其實顯得越來越突出。如何向民眾普及面對自然災害時的自救措施、如何形成民間救援、官方救援的立體化網絡,最大程度去保護和挽救生命,其實也是一直以來最為值得思考的防災救災課題。從這個視角看,香港甚至中國內地的相關機構其實也可以有更加深邃的思考與作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