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Eric設立的「CityU GE 指南」,運作一年多,已吸引了不少同學使用。歐陽文倩 攝
留言分享成績功課心得 拒學院參與保自由度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文倩)大學選科,有些人為了學習新知識,有些人為了「攞A」、有些人為了愉快學習,不論是甚麼理由,同學都希望選科前有人提點、分享經驗。有見及此,有城市大學學生就針對每個學生都必修必讀的「GE課程」設計「CityU GE 指南」,讓同學於網上講述該課程的工作量、自己的評價及最終成績,讓大家作為選課前的參考。有學院更因此想採用該學生系統加以發展,但設計學生則希望能以最大自由度去運作有關平台,所以拒絕。
修讀電腦科學的李貴成(Eric)去年5月開始研發「CityU GE 指南」,靈感都是來自生活體驗,「因為看到身邊的人都會問其他人意見,當時我就想,如果有個留言板整合這些資料就好了。」
於是,Eric每月付出約40元租用伺服器,並建立自己的選課指南平台,「一開始的時候很簡單的,只是讓人寫一張簡單的表格,主要講講自己的成績、讀甚麼科、科目的功課繁不繁重,可以留言。當時只想着盡快『出街』,讓更多人知道有這樣的東西。」
運作逾年 「讚好」近3,200
結果,運作一年多,該網頁已經有近3,200個讚好、逾1,800個留言。隨着關注該平台的人越來越多,Eric亦開始改善當中的功能,例如加上搜索功能、設下統計資料,讓同學對「熱門課程」、「好Grade(成績)課程」、「爛Grade課程」、「輕鬆之選」、「繁重之選」的課程都一目了然。
提供數據的同時,Eric亦負責任地提示道︰「不過我認為選科最重要還是看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即使別人留言說取得好成績,也不等於自己就可以,因為別人可能本來就較擅長這些方面。」
做報告析數據 順便交功課
此外,他還做了一份報告作詳盡分析,利用所有數據,從宏觀角度看不同課程的成績分布、學生在「GE課程」的表現等,「其實這也是我大學其中一個課程的功課,那份作業要求我們對數據做一些分析,我就想既然我有這些資料,為何不加以利用。」
老師知有網站 盼手下留情
有關平台現時於城大校園內已有頗高知名度,但原來校內沒有太多人知道到底是誰設立該網站,「熟一點的朋友會知道是我,其他人應該都不清楚,但偶爾聽到有人說有用,我也覺得很開心。我記得網站剛成立不久,我去讀暑期課程時,一上課老師就說留意到這個網站,也有老師叫大家留言時手下留情,當時我也感到有點意外。」
該校的創意媒體學院也曾私底下接觸Eric,希望可以採用該學生系統加以發展,「他們說可以請我做Student helper(學生助理),但我想讓這個平台的自由度大一點,也擔心交由校方管理後,會被過濾部分資訊,所以還是自己營運好。」至於畢業後這個網站的去向如何,Eric也沒有想清楚,「可能會交給同學,也有可能會給學校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