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一般人家中會放明星偶像的海報,高浩的房間卻掛了9名科學家的頭像。 受訪者供圖
對高等動物來說,大腦及整個神經系統的訊號流動幾乎主宰一切感知及行為,讀醫之餘不忘科研的高浩,現正籌備實驗儀器,計劃開展一項新的基礎研究,目標是透過動物實驗了解神經網絡如何控制行為。他將聯同中大的教授及研究團隊利用老鼠進行訓練,重複學習一些動作,並透過「造影技術」,集中分析大腦的運動皮質區(Motor Cortex)神經系統在生病前後的轉變,探討身體行為與視覺背後的神經機理。
老鼠重複動作 「造影」量度比較
高浩介紹說,研究初步構思是透過訓練老鼠重複一些動作,如用手取食物,觀察其神經活動與相關肌肉活動的關係;而由於神經以電流訊號來「溝通」,需要透過造影技術將其發出的電訊號轉化為光訊號,從而有效量度或記錄其活動,並尋找控制行為的背後機制。基於有關觀察,研究團隊打算再就正常與患病的動物模型的神經系統進行比較,「原先大腦控制動作的地方出現甚麼變化?在服用某些藥或者治療方案後,又為甚麼會產生效用呢?」他希望能藉是次研究,從神經網絡層面解釋動物或人如何控制視覺認知和行為,而生病又如何導致控制失效等。
不過,整個項目現正處起步階段,高浩指出,目前正為實驗訂購和設計所需儀器,包括雙光子顯微鏡和具防震功能的實驗桌等,困難仍是未知之數,相信有很多細節待解決,例如神經網絡中不少神經處於較深層位置,未必能夠輕易透過造影技術取得訊號。而即使一切順利,整個研究項目也需幾年才有結果。
「拆腦」須先掌其部件連接
高浩又說,神經科學雖有百多年歷史,但人類對其所知仍有限,至近20年學界更多以神經網絡為單位解構當中機理,而那亦是他的研究方向之一。他解釋,人腦由一顆顆的神經元組成,神經相互連接從而構成一個具規模的網絡,所以要了解腦部如何運作,先要了解神經發揮的功用及其連接規律,以及動物接收外界資訊後其神經網絡的變化,「就像假設電腦是自然界弄出來。你要知道如何運作,便要拆解它,逐件組成部件及部件之間的連接是甚麼。」 ■香港文匯報記者 馮晉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