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兆輝兄邀請我出席2014年10日3日星期五下午2時30分在香港教育學院舉行的「探索粵劇二黃腔之來源第一階段研究發佈會」,屆時將匯報第一階段研究結果-「更正粵劇裡的錯誤名稱『西皮』」。
輝哥對上二黃和西皮的研究,已經是「擇善固執」段數,但對於我這個對粵劇僅懂皮毛的「低B班」來說,肯定會有點吃不消;但為了捧輝哥的場,當然要到現場鼓掌支持。
除輝哥外,黎健生前也對二黃和西皮的來源進行研究,而且還經常告訴我他的看法;可惜我的粵曲水平只是初級班,只有聽的份兒,沒法搭嘴,更何況問題複雜,必須作長時間鑽研、考證和比較,才會有成果。
舉例說,單是二黃的來源便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指最早期的二黃是源自湖北省黃坡及黃岡兩地的聲腔,後來被徽調吸納,故稱二黃。早期粵劇文獻也有寫作「二簧」及「二王」。另一種說法則認為二黃是「宜黃腔」,宜黃在江西省弋陽之南。據說,這兩種說法中哪一種才正確,至今仍沒有定論。
至於西皮,爭議更大。有人認為屬二黃類,理由是它要分上、下句;有人把它當為小曲處理;也有人認為它實在是弋陽腔中的「四平調」,用普通話說「四平」兩字,音近粵語的「西皮」,乃至以訛傳訛。至於西皮的來源,一說是由京劇的四平調吸收過來的;一說它源於湖北漢劇的主幹聲腔「西皮調」;另外,也有人說它和有序中板、戀檀一樣,是新創製的曲式。
從研究民族音樂的角度,最基本要做就是到使用上述提及的聲腔使用地區「採風」,然後把搜集得來的曲譜對照比較,找出「近似的親戚」。單是這一步要求的人力時間已經不少,而且只是開始,繼續還要分析和論證,實在是非常艱巨的工作。■文︰葉世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