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牛津大學對中國文史知識的研究自19世紀以來從沒間斷,也培育了許多名家。 資料圖片
這幾年來,我在牛津大學東方研究學院中國研究所讀博士,研習科目為中國古代的歷史和文化。許多朋友好奇問我:兩岸三地都有學府教授中國歷史,為何千里迢迢到英國學習?其實,牛津對中國學問的研究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大學圖書館自400年前已開始收藏中國典籍,於1876年正式設立研究中國的漢學講席,第一任是曾任香港英華書院校長、把中國經典四書五經譯為英文的傳教士理雅各(James Legge)。名滿中外的中古史大家陳寅恪也曾被牛津聘請為此講席的教授,惟因二戰爆發,只好暫居香港任教;後來又因眼疾一再延遲,終未就任。
中國文史研究百餘年未間斷
上世界40年代末,牛津開始頒授中國研究的大學學位,課程以語言訓練為主。牛津對中國文史知識的研究自19世紀以來從沒間斷,也培育了許多名家,不能說全無可借鑒學習之處。
想到西方很早已對千里以外的國度、千年以前的文明那麼感興趣,確實佩服早期漢學家的眼光和魄力,也好奇他們建立的傳統到今天如何被歐美名校繼承和發展。因此,我在北京大學完成學士學位後,就決定去歐美學校體驗外國漢學界如何研究中國史。來到牛津,我發現老師們確實對中國古代文獻相當熟悉,也注意採納文科、社科的嶄新理論研究和方法,他們全都是學富五車的「中國通」。至於學生方面,來自歐美或華人社會的同學平分秋色,提供許多相互砥礪的機會。
潘迪生捐資建中國研究大樓
不過,由於欠缺經費,英國學府對中國研究的力量長期落後於美國名校。另外,出於文化偏見,對中國的研究一直不被承認為大學歷史或文學課程必不可少的部分,所以漢學和亞洲研究往往獨立成科,不入主流,師生人數也少。然而,牛津最近有新的中國研究中心大樓和圖書館落成,由港商潘迪生等捐資建造,9月初剛由威廉王子剪綵開幕。這個中心把牛津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的中國研究教員安排到同一座樓,應可加強交流。來自內地、香港和澳門的學生人數現為牛津留學生第二多,希望會為英國的中國研究帶來新氣象。
■徐力恆
作者簡介:曾就讀浸信會呂明才中學和北京大學。曾獲羅德獎學金,現於牛津大學攻讀博士,研習中國歷史和文化。電郵:tsui_lincoln@hot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