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破解集體經濟難題 農民收入大增
山東泰安市東平縣探索農村土地產權改革,先行先試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社,不僅大幅提高農民收入,且扭轉了多年來基層民主渙散的局面。日前在東平舉辦的一場「土地股份合作與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高端論壇」上,專家認為東平的探索證明,圍繞農業為中心的農村集體經濟可以多種方式實現。而其在經營機制、產權明晰、人才與資金吸引等方面遇到的瓶頸,則可為下一步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鏡鑒與思考。
■香港文匯報記者于永傑、肖晶 山東東平報道
2012年10月,東平縣接山鎮後口頭村炬祥土地股份合作社掛牌,由此拉開了該縣土地產權改革的序幕。截至目前,東平縣土地股份合作社已發展到45家,入社農戶6,880戶,涉及土地36,863畝。在堅持不改變土地所有權性質、不改變土地用途、不損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益的三大前提下,最大程度地盤活集體土地使用權。
設農村綜合產權交易所
東平縣根據不同實際,探索出由黨支部引領、土地經營權對外租賃、村集體與經營大戶合作經營、農業產業園區帶動以及開發經營第三產業等五種合作社經營模式。在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的指導下,東平縣還成立了山東首家農村綜合產權交易所。從土地承包權到林權、水面養殖權等13項產權都可以在交易所內交易,搭建起了一個集產權交易、產權托管和產權融資為一身的綜合平台,極大地推動了農用土地股份制改革。據統計,相關改革啟動後,東平轄區內土地收益已由每畝960元增至2,000元,僅2013年,全縣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增長16%。
值得一提的是,9月2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了《關於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積極發展農民股份合作賦予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方案》,提出要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的前提下,促使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形成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經營權流轉的格局,而東平的探索正與這一精神不謀而合。
引入現代市場機制
承擔東平縣改革項目研究的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執行院長鄧大才表示,「東平樣本」的多個案例具有共性,包括市場性、現代性、權利性、開放性四個方面的特徵。
鄧大才稱,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發展採取市場方式,依靠市場機制是其最大特點,不同於過去農村人民公社都是靠動員甚至強迫。同時,市場性把一些現代的生產要素,比如管理、技術、資本和傳統的勞動力要素和土地的要素進行有機地結合。
此外,這種模式在入股、管理和分配的過程中間,都保證了農民的權利,這中間體現集體經濟的最大特點是公平性。各種現代要素、現代主體、經營主體只要達到條件都可以進來,農民也可以隨時選擇退出,保證了尊重個體意願,同時也保證了整個集體經濟或者合作社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