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突尼斯 美國曾表示會提供金錢援助,讓當地推行改革,但最終無法惠及民生。圖為突尼斯示威者早年焚燒美國旗。資料圖片
美助反對派掀「革命」 換來無盡動盪
2011年北非和中東爆發「阿拉伯之春」反政府示威浪潮以後,多個政權相繼倒台,美國政府有份推波助瀾,支援反對派或直接軍事干預。當時西方輿論吹噓中東民主將開花結果,3年後的今天,只見各國深陷亂局、極端組織乘勢崛起。如今美軍在敘利亞空襲恐怖分子,反映阿拉伯之春帶來的願景已幻滅,美國只好收拾自己一手造成的殘局。
阿拉伯之春後,幾個「變天」的國家陷入無休止動盪,部分局勢甚至比之前更差。埃及重返軍方統治,很多曾是「革命」象徵的自由派淪為階下囚;利比亞陷入內戰和無政府狀態;也門人只記得美軍無人機在當地狂轟濫炸,而非推動民主。
新政權不濟 「伊斯蘭國」乘勢崛起
美國精於顛覆政權,但說到扶植有能力的繼任人,則乏善可陳。阿拉伯國家新政權表現毫無起色,並出現政治真空,讓極端勢力有機可乘。敘利亞政府在阿拉伯之春中「倖存」下來,華府過去幾年一直要求敘總統巴沙爾下台,並計劃協助反對派推翻他。然而隨着「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L)崛起,美軍戰機被迫在敘利亞空襲ISIL分子,卻很可能讓巴沙爾鞏固權力,引起敘反對派不滿,批評華府政策混亂。
支持政變 西方僅着眼自身利益
美國把阿拉伯之春定性為「民主革命」,為其搖旗吶喊,向埃及等地的示威領袖提供訓練和資助,卻避談多個被推翻的政權,本來曾獲美國扶植或支持。因此,中東有意見批評美國及西方國家以往支持獨裁者,卻在反對派奪取政權後,立即倒向新政府,認為西方並非真心支持革命,只因當權者大勢已去,歐美才試圖借此保障在當地經濟利益及政治影響力。
政權相繼更迭後,中東伊斯蘭政黨憑藉群眾支持抬頭,它們掀動各地反美情緒升溫,突尼斯、利比亞和埃及的美國大使館先後遇襲。分析指,美國目前處境非常尷尬,由於不能公然反對民主原則,難以再大舉干預當地政局, 只得眼睜睜看着多年來在中東及北非的影響力逐漸消失。 ■《華盛頓郵報》/《突尼斯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