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科踏入第四個學年,不少師生回顧過去3屆的公開試題目,逐漸對考卷模式及提問方向有所掌握,例如常見題型包括分析、建議和評論,考評內容集中於香港議題等。然而,黃家樑老師曾奉勸各位不能掉以輕心,皆因放眼以往高級程度會考的通識教育科,千變萬化的提問方式,相信陸續有來。以下嘗試提出數種「變態」題目,若考生無防備,易被殺個措手不及。
「有多正確題」重視事實真偽
「雙贏題」:過去3年曾出過不少分析題型,佔分也越來越重,使師生明白分析題不比評論題簡單,但更艱深的題目仍未出現,例如「公平貿易如何達致不同持份者之間的雙贏?」這類題目的難度在於考生容易寫成持份者各自的得益,而忽略分析「雙贏」的互動成分,類似提問用詞包括「衝突」、「矛盾」、「互惠互利」等,這種重視分析雙向關係和持份者之間互動的題目,遠較單向分析成因或影響困難。
「角色代入題」具跨單元特性
「有多正確題」:若以為評論題只會出現「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或「你是否同意」則大錯特錯,高考時期的通識題目曾出現「『各種現代通訊方式如互聯網加劇文化上的衝突而非和諧。』此說有多正確?」的題目,當然「有多正確」類近「多大程度上同意」,但似乎更重視事實和例子的運用,立場不在於個人提出的理據,更重視事實的真偽,考生須有一定相關知識基礎才能完整作答。
「角色代入題」:這類題型在高考通識時期橫跨六大單元都會出現,例如「假設你是瑪麗的父母和同學,你對他在愛滋病中心工作有甚麼反應?」和「假設你是環境局局長,你會如何處理空氣污染問題?」此類題目陷阱在於學生忽略角色的獨特性和功能性,只是單純的分析或建議,例如以空氣污染題目為例,理想的答卷必須反覆強調環境局局長的能力,包括他的權力、聯繫、資源,而非單純就個人所知來建議。
以上拋磚引玉,提出部分可能出現的題型,細心的師生不難發現所謂新興題型,其實是更進一步咬文嚼字,提問的方向更精確,期望考生的答案更有深度和內涵,所以備戰通識的過程可多思考不同提問方向和用詞,相信對學生的表現有一定裨益。■羅恆威 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通識科教師
逢星期一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