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
青少年成長階段的過程中,當遇到一些挑戰和轉變時,會渴望有人在身邊作為他們的支持和鼓勵,更會找尋一些人作為他們的學習對象和榜樣,而早前有關於「偶像崇拜」的調查發現,香港中學生所崇拜前10名偶像絕大部分為明星偶像,崇拜明星偶像的比例排列為最高。那麼偶像崇拜對青少年在心理上有甚麼作用?偶像崇拜對青少年正面還是負面的影響多?如何令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行為變得更有意義?作者將於下文一一詳述。 ■陳家裕老師 天主教伍華中學通識教育科老師
作者簡介
現正修讀香港大學教育碩士,主修通識教育,曾於香港高級程度會考通識教育科取得A級成績,主修人際關係及香港研究單元。曾任傑出少年協會會長、香港公開大學公共行政及政治學會會長。電郵:kayu@live.hk。
偶像如鏡 投射夢想
香港城市大學青年研究室指出青少年崇拜偶像有3個作用,分別是投射作用、補償作用及認同作用。
投射作用:青少年可以將自己的夢想、理想、慾望或缺憾投射在偶像的身上。當青少年不能完全實現其生活的理想和夢想時,便會沉迷在某個偶像的特質和優越的地方,例如偶像的樣貌、身材、財富、社會地位、個人魅力等,從而得到心靈上的慰藉。
補償作用:青少年通過崇拜某個歌星、影星或體壇明星,增加其自信心、自我概念、自我確認及人際交往等,從而獲得不同程度的滿足感和成就感。這種補償作用可大大強化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慾望。
認同作用:偶像可以給予青少年樹立良好的生活榜樣,令青少年產生無窮的幻想和學習方向。而偶像的言行,也可令青少年以極大的動力,努力地體會和實踐偶像的一言一行。因此,青少年崇拜某個偶像人物,本質上是要認同其事業成功的基礎或其人格上的魅力。(基礎級)
正反對對碰:激發自我成長VS盲掃貨擲銀彈
正面:提升自我價值感
自我價值感是個體在對自己價值的判斷、評價基礎上形成對自己的態度與情感。偶像崇拜令青少年的自我價值感提升,當受到挫折時,可以從偶像身上找尋到前進的動力,從而改善自己的不足之處。對偶像成功因素的認同,能夠激發青少年自我成長的推動力,輔助他們盡快地發現自我,盡快找到人生的方向和目標。
促進朋輩關係
朋輩群體是青少年其中重要的一環,他們渴求得到朋輩認同和接納。當身邊的朋輩都有共同偶像時,他們便會從眾,表現出合群的精神,從而令偶像崇拜扮演着促進朋輩關係的角色。
負面:易建錯誤價值觀
當青少年崇拜偶像的行為是以單一人物為核心的時候,便容易造成價值觀的狹隘和扭曲。過分崇拜偶像時,容易導致青少年對現實和自我的不滿體驗,從而誘使青少年拒絕現實生活,使他們迷戀或嚮往遠離現實的人格形象和生活方式,形成不切實際、好高騖遠的心理和行為。依賴偶像作為其道德和人生判斷標準的青少年,往往缺乏解決問題的自信,更有可能發生過失行為,也更不喜歡接受正面道德觀的教育,表現出一種短視和虛榮心理。
負面:導致過度消費
青少年過分崇拜偶像而形成追星族,同時亦盲目地購買與偶像相關的產品。有些青少年更希望自己全身上下都穿上偶像代言的衣飾,從而不斷購買有關物品,他們不懂分辨「需要」及「想要」,最終導致過度消費的問題出現。消費過後,又會因為自己揮霍金錢而感到內疚和失落。(進階級)
青春期總要搵個「拜一拜」
偶像崇拜的行為一般始於青春期,是青少年心理發展的一項特徵。男女對偶像崇拜的着重點各有不同,男生則比較注重偶像的成就、事業等特徵,着重理性和認同的特質。而女生比較注重偶像的外貌、氣質等特徵,着重感性和欣賞的特質。
青少年崇拜偶像的原因各有不同。首先,一些青少年因為缺乏身份認同,從而認為偶像是成功的代表,可以成為自己的榜樣。其次,偶像崇拜可以讓青少年在繁重的學業壓力中得到紓緩。另外,部分青少年是為了和朋輩群體建立共同的話題,所以熱衷於偶像崇拜。
小知識:偶像類別逐個捉
1.明星型偶像,當中包括著名歌星、影星等 ,如劉德華、容祖兒、王祖藍等。
2.政治型偶像,當中包括著名政治家、政府官員等,如鄧小平、林鄭月娥、高永文等。
3.知識型偶像,當中包括著名科學家、藝術家、音樂家等,如高錕、阿虫、李雲迪等。
4.成功型偶像,當中包括專業人士、商人等,如李嘉誠、律師、醫生、會計師等。
5.親朋型偶像,當中包括父母、兄弟姊妹、親戚、朋輩、老師等。
6.虛構型偶像,當中包括一些虛構的人物、動漫等,如米奇、多啦A夢、白雪公主等。
概念鏈接:
偶像崇拜(Idolatry):通常指對任何一種偶像、圖像或物體的崇拜,與敬拜一神論的神相對。偶像崇拜,是一個人對信仰着的象徵物、對象信仰的極端。而偶像崇拜亦是當今青少年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以中學生為主體的青少年,把明星作為自己的偶像,常常導致某些偏激事件和消極後果,引起家長、老師、社會的憂慮。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 慧
自尊Vs.自卑
個人的自我評價如屬積極的、不偏不倚的,即表示個人自我接納。個人能接納自己的外貌、能力及成就表現等,自身縱有缺點,也毫無怨言而心安理得,則為自尊;如果個人自我評價是屬於消極的,不接納甚至否定自己,不敢在別人面前顯露自己的身心特徵,則為自卑。
視作好榜樣 各方支援不沉迷
既然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心理發展的一項特徵,那麼如何令偶像崇拜行為變得更有意義?
勿重外在 更重內涵
在個人方面,青少年應該選擇更多元化的偶像,向不同的偶像學習。如果青少年能多選擇不同類型,例如不同行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為偶像,學會從不同偶像身上吸收一些有利個人成長的特質、性格和行為等,偶像崇拜行為便會變得更有意義。
此外,青少年崇拜偶像大部分只關注偶像明星的樣貌、身材或才藝等特點,而缺乏了解偶像背後的努力和堅毅精神。所以,青少年應該多從不同層面來認同偶像,不會盲目跟隨偶像的各種表面行為。
再者,青少年必須知道大部分明星偶像就像一個商品,很多明星的知名度是與投入宣傳資源多少有關。青少年應該了解自己的財政狀況,清晰分辨「需要」及「想要」,切勿花大量金錢在購買偶像的商品上。
勿禁崇拜 借機教育
在家長方面,家長不要對青少年偶像崇拜有極端的反應,亦不要禁止青少年崇拜偶像。家長反而可以藉偶像崇拜的現象向青少年灌輸理財知識及自律精神。同時,教育青少年發展人生目標,不應太短視。
在傳媒方面,傳播媒體應增加對香港及世界上傑出的人物作深入的介紹及探討,擴闊青少年的視野,讓青少年掌握更多有關香港及世界傑出人士的資訊,使青少年對不同類型及世界級的偶像有更深的認識。
在學校方面,學校可以引導青少年從偶像奮鬥的經歷發掘其正面的榜樣。透過正規的生命教育課程教導青少年自愛、自律和自強,在接近潮流文化的同時,發展有抗逆能力的生命。學校亦可借此機會與青少年去討論社會時事,探索人生的各個領域,並訓練青少年去以理性批判的角度看事物。(摘星級)
想一想:
1.根據上文,指出何謂青少年的偶像崇拜。
2.參考上文,指出青少年崇拜偶像的原因。
3.承上題,指出偶像崇拜對青少年有甚麼作用。解釋你的答案。
4.有人認為,「青少年崇拜偶像的負面影響多於正面影響。」你在多大程度同意這說法?
5.你認為媒體、家長、學校在處理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行為上的角色是甚麼?請舉例說明。■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 慧
答題指引:
1. 往往把明星作為自己的偶像,常常導致某些偏激事件和消極後果。
2. 可從缺乏身份認同、紓緩壓力和建立朋輩群體的共同話題進行分析。
3. 可從青少年崇拜偶像的3個作用:投射作用、補償作用及認同作用入手。
4. 可分別指出青少年崇拜偶像的負面作用,如建立錯誤價值觀、過分消費等;正面作用,如提升自我價值觀、促進朋輩關係等入手,分析是否負面多於正面。
5. 傳媒應增加對香港及世界上傑出的人物作深入的介紹及探討;家長可藉偶像崇拜的現象向青少年灌輸理財知識及自律精神;學校可引導青少年從偶像奮鬥的經歷發掘其正面的榜樣。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 慧
延伸閱讀:
1. 《追星陷癲狂 青春易失控》,香港文匯報,2012-03-14,http://paper.wenweipo.com/2012/03/14/ED1203140015.htm
2. 《青少年偶像崇拜》, 廉政公署德育資源網,http://www.me.icac.hk/icac/youth/index.html
3. 何舟、 馮應謙:<中國青少年偶像崇拜與媒體>,《傳媒透視》,http://rthk.hk/mediadigest/md0004/06.html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 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