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通」未有如期推出,市場部分分析認為是受本港「佔中」事件影響,中央要重新評估本港目前的政治及社會環境,擔心「佔中」會衝擊本港法治,影響投資者對金融產品信心,故此要等局勢回穩時才再考慮推出滬港通。但昨日市場有個不算新的說法,是指由於稅務及匯兌等問題至今仍未釐清,須待相關細節落實後,滬港通才可順利開通。
上周由60多家大行組成的亞洲證券業與金融市場協會(ASIFMA)去信香港證監會,建議提前一個月預告滬港通的啟動時間,協會當時稱,協會會員不能在下周開始交易,因為仍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例如資本利得稅尚需釐清,以及一些技術問題等。而且一旦各項細節確定,投行亦需要時間來調整交易系統和準備客戶文件。
曾傳內地擬豁免徵收資本利得稅
確實,有關滬港通的稅務及匯兌等問題,業界早已提出,惟當局一直亦未有解釋或回應。按現行規定,買賣A股的外國機構投資者,需繳納10%資本利得稅。外電本月中曾引述知情人士稱,參與建立滬港通的一些主要監管部門已對券商及銀行等參與者表示,他們預計滬港通將豁免徵收資本利得稅。
知情人士透露,中證監官員曾分別在10月初的北京一次投資者會議上,以及上個月深圳的一次類似會議上私下表示,內地不會對通過滬港通買賣A股徵收資本利得稅。香港證監會在另外一次會議上亦表示,滬港通機制不適用於資本利得稅。但外電指,是否徵稅的最終決定不只由中證監作出,還涉及好幾個其他政府部門,外匯管理局卻傾向徵稅。國家稅務總局未有立場。
美銀美林全球研究部中國策略分析主管崔巍昨日指出,相信稅務問題不是推遲滬港通的主因。他指,在QFII推出時,同樣曾出現稅務相關的問題,但亦如期順利開通,故相信今次延遲是「另有原因」。上海財經大學證券研究中心主任金德環也認為,滬港通的稅收及跨境監管細節,並不一定要完全解決才可開通。
有指因政局不穩 交易系統未完善
香港銀行學會高級顧問陳鳳翔則透露,有同業表示滬港通交易系統仍然未完善,加上佔領行動的發展仍有不確定性,相信是滬港通開通日期延遲的主因。
對於另一個可能阻礙滬港通開通的匯兌問題,即香港市民每日最高可兌換2萬元人民幣的限額還未放寬,陳鳳翔指,取消該兌換上限的時間,與滬港通開通的日期沒有必然關係。金管局總裁陳德霖於9月中曾表示,局方與人民銀行正就港人每日2萬元人民幣兌換限制進行討論,人行方面認為取消限制沒有問題。陳德霖當時稱,金管局將爭取於滬港通開通前落實安排。
一般而言,取消個人兌換人民幣的限制後,可方便個人投資者透過滬港通大手買入A股,也能加強散戶的資金配置,有利滬港通發展,也有利銀行向客戶提供孖展,使滬港通的推行更為全面。不過,即使未放寬或取消相關兌換限額,個人投資者目前仍可透過證券行融入大額人民幣,因為證券行在兌換人民幣方面並無限額。換言之,所謂的匯兌問題其實不是問題。
因此,在新說法中,只有稅務問題未有解決,但這個10%的資本利得稅問題真的會重要到阻礙開車嗎? ■記者 蔡競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