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徐氏夫婦在助學金發放活動現場。何花 攝
近20年援助20萬人次 香港社工徐祥齡夫婦善行感動東莞
香港回歸前夕,在港做了40年社工的徐祥齡和妻子一起選擇了內地。那一年,妻子譚翠蓮恰好懷了身孕,為了繼續慈善事業,兩人在醫院抱頭痛哭,將孩子打掉,北上廣東建立了「東莞橫瀝鎮隔坑社區服務中心」。
近20年來,並不富裕的徐祥齡夫婦儉樸度日,卻發放善款逾千萬元,受助於服務中心的民工子女已超過千人,中心先後為逾20萬人次提供援助。如今徐祥齡已經辭世,記者趕到時,譚翠蓮正在變賣房產,以持續他們的慈善事業。
「東莞橫瀝鎮隔坑社區服務中心」在內地艱難運作10年後,才獲准掛牌。今年11月29日,是中心掛牌十周年,目前譚翠蓮正在忙於籌備慶典。■香港文匯報記者何花 東莞報道
記者來到「東莞橫瀝鎮隔坑社區服務中心」的這一天,是徐祥齡逝世100天的忌日。正在修建的徐祥齡紀念堂,牆上掛着徐先生的遺像,靈堂前擺滿了鮮花。陽光透過玻璃窗,映照着徐先生的遺像,遺像的笑容比陽光更燦爛。
丈夫走了,在他們結婚紀念日
「紀念我們永遠的『白頭佬』--徐祥齡」,徐祥齡生前滿頭白髮,譚翠蓮給丈夫起了個綽號「白頭佬」,已在受助者和社工界傳開。在他曾經工作的辦公室,有2,000多位農民工寫給他的留言和感謝信,300多份榮譽證書、錦旗和各種獎盃。
採訪當日,譚翠蓮正與律師討論遺囑,擬將她夫妻二人名下的4套房產變賣,成立以徐祥齡命名的慈善基金,用於廣東、廣西兩地服務中心的運作建設。
談起丈夫,譚翠蓮聲音哽咽。「他年紀大了,身體不好,我對這一天有心理準備。但是,他是挑了一個讓我難過的時間,就是我們的結婚周年紀念日。」徐祥齡去世當天仍自己動手修補了中心的窗子框架,這是他這一生為中心做的最後一件事。
香港因他,正式誕生「外展社工」
看着丈夫的遺像,譚翠蓮向記者描述起第一次和丈夫見面的情景。「他穿着很花哨的T恤和喇叭褲,一頭鬈髮還染了色,完全是香港電影裡古惑仔的裝扮,腿上有20多處大大小小的傷疤,那時候他已經40歲了。後來我才知道,他的奇裝異服和這些傷疤,與他『外展社工』的職業有關。」
在1976年前的香港,從未有社工將注意力放在古惑仔身上。當時香港青少年吸毒、暴力現象嚴重。早期社工服務,主要把問題少年集中教育管理,這一做法並未起到效果。徐祥齡生前接受採訪時說過:「沒有人生來就要混黑社會,宗教都有人人平等的觀念。很多未成年人正是因為缺乏關愛,才走上這條路。要幫他們就要和他們做朋友。」在香港做了40年社工,他將心血傾注在邊緣少年身上,也因為這樣他將社工服務的外延拓展,香港才正式誕生了「外展社工」領域。
徐祥齡為了讓古惑仔接納自己,從改變裝扮開始,他學年輕人的造型,嘗試最潮的生活方式,騎電單車去灣仔碼頭見識黑社會火拚。為了和「飛車黨」少年有共同語言,他刻苦練習電單車,技術高超,很多少年佩服他。
晚年,徐祥齡將40年「外展社工」的經驗帶到了內地。服務東莞期間,他先後拯救了100多名網癮及涉嫌搶劫、偷竊、綁架等問題少年。
北上行善,忍巨痛割捨親骨肉
譚翠蓮說:「我和他談戀愛的時候,全家人都反對。」不過,她堅信,徐祥齡能對這麼多陌生人都很好,沒理由對自己不好。她頂住壓力,辭去香港電台的工作,與徐祥齡一起開始了新事業。丈夫喜歡打乒乓球,他去世當天,中心還組織了農民工乒乓球比賽,他非常開心,還跟我說這種形式好,希望每年都辦。誰知當晚,他突發腦溢血,這也成了他留給我的最後一句話。」
譚翠蓮說,現在能為先生做的事情,就是繼續照顧好社區中心的孩子,完成他的遺願。
1996年,「外展社工之父」徐祥齡退休後來到東莞,創辦了「東莞橫瀝鎮隔坑社區服務中心」,服務對象是包括民工及其子女在內的弱勢群體。服務中心創辦之初,恰逢97香港回歸前夕,香港人心不穩。譚翠蓮回憶說:「當時香港人對內地有一種偏見,很多流言傳得很恐怖。很多朋友移民加拿大,勸我們一起去。但我們想,內地有12億人都能好好生活,我們為什麼不能?」
徐祥齡夫婦最終選擇了內地,也選擇了一輩子的慈善事業。那一年,譚翠蓮恰好懷了身孕,為了北上內地專心做慈善,兩人忍痛將孩子打掉。「很捨不得,兩個人在醫院抱頭痛哭,哭得整個醫院的人都聽得到。現在看來,如果我們堅持撫養自己的孩子,肯定沒有精力開辦中心。」
曾遭誤解,「難做才更有價值」
譚翠蓮回憶,中心創辦之初,最大的困難是得不到被援助對象的認可,經常被誤認為是傳銷組織或騙子。徐祥齡卻說「難做才更有價值」。
橫瀝鎮農民工鄧樂保的兒子鄧石亮從小在徐祥齡夫婦的幫助下讀完大學,目前在部隊成為了一名特種兵。鄧樂保回憶,剛開始以為他是做傳銷的。「那會兒每天下午5時下班都能看見他擺攤,時間長了有工友去和他聊天感覺不像壞人,再說去中心玩也是免費的。我們就說去看看。」徐祥齡幫鄧石亮在東莞申請了學籍,從湖南老家調到東莞中學,「孩子假期回來都要去看『徐爺爺』,他幫了我們全家。我也習慣跟着孩子稱呼『徐爺爺』。」
據了解,近20年,受助於服務中心的民工子女已超過千人,中心先後為逾20萬人次提供援助。徐祥齡夫婦發放助學金總額達500萬元,加之為地震災區捐款、援助孤寡老人等計劃共計發放善款逾千萬元。今年3月,廣西平南的服務中心正式開始運營,目前已經接收了超過50名留守兒童。
膝下無子,卻有五百孩童叫奶奶
回憶起夫妻倆最初的選擇,譚翠蓮認為與徐祥齡對社工事業的執着分不開,「現在雖然我們膝下無子,現在有500多個『孩子』--他們都是中心幫助、扶持的小朋友,跟我們結下不解之緣。」
話雖如此,談到孩子,徐太眼圈還是紅了,眼神中閃爍着一點失落,她說:「如果當時把孩子生下來,現在也要18歲了,可以照顧我了。我現在頭髮漸漸白了,只有家裡的阿姨照顧我。」很快她又樂觀地說,「不過這麼多孩子叫我奶奶,我也心滿意足了。」
徐祥齡去世後,譚翠蓮開了一個名為「寄語天上的齡」的微博,把孩子們每天的成長寫成文字和圖片上傳。她說,徐先生去世當天還和這些孩子在一起,知道他還惦記着孩子們。
譚翠蓮談到夫婦倆為什麼如此熱心幫助農民工和他們的孩子......
「95年我們初到東莞時,農民工很多,年輕女工、留守兒童懷孕墮胎常常發生。」這刺痛了譚翠蓮,每每聽聞留守兒童因為無人照顧意外死亡的事情,樂天開朗的她都會傷心落淚。一年後,徐祥齡創辦了東莞橫瀝鎮隔坑社區服務中心。
累的時候,就看看與夫合照增動力
「我們在廣西平南縣的服務中心收留了幾十個留守兒童,他們一年都見不上父母一面。我給孩子過生日,教他們感謝身邊的人。孩子會說,感謝徐太、感謝老師。我說,你們應該首先感謝父母。但孩子說,我幾年沒見過媽媽,忘了她長什麼樣,沒什麼感謝的。」講起農民工子女的故事,譚翠蓮數度哽咽。
譚翠蓮今年65歲,徐先生去世後,她沒有顧得上休息,馬不停蹄地投入了新的工作,目前她每周仍平均工作50小時以上。偶爾累得腰腿疼,就會翻出以前和丈夫的合照,「看看就能增加點動力」。
譚翠蓮說:「現在正在和香港利民會談合作,如果能夠合併,將來中心的資金來源就由利民會一併負責,這也就解決了我的心頭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