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市場一直處在美國聯儲局的寬鬆貨幣政策所營造的世界裡,一股又一股流動性洪流從發達經濟體湧向發展中經濟體,為基礎設施和企業投資提供資金,還讓消費者陶醉於信貸助燃的消費夢想。因此,聯儲局宣佈量化寬鬆政策結束,既是一個分水嶺,也代表着縱身跳入一個未知世界。聯儲局終止資產購買計劃之際,適逢新興市場進入一個充滿挑戰的時期,受到各種相互關聯的不利趨勢的困擾,中國經濟正在放緩,受德國需求不足拖累的歐元區也是如此,大宗商品如石油、基本金屬和糧食的價格已陷入持續低迷。與此同時,經過六年的流動性流入後,許多發展中國家的資產價格和債務水平仍處於較高水平。
大宗商品跌價拖累
大宗商品的價格普遍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市場預期量化寬鬆政策將要告終,價格下降拖累了大宗商品出口國,如巴西、俄羅斯和智利的經濟增長,美國解除貨幣刺激的做法推高了美元匯率,而多數大宗商品是以美元計價的,美元升值使得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對買家更加昂貴,進而給賣家帶來降價的壓力。實情大宗商品價格下滑帶來的一些變化。但總體而言,隨着時間的推移,影響很可能是不利的,潛在可能引發政治不穩定。過去10年的大宗商品繁榮期間,很多新興市場國家出現強勁經濟增長,催生了很多人所稱的新中產階級,如果不推行改革,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降可能出現增長率的永久下降。這可能引起政治不穩定,進而可能對經濟政策產生不利影響。
大宗商品價格不斷下跌,已經導致各方下調新興市場的經濟增長預測。國際金融協會預測,歐洲新興經濟體的國民收入在第三季度萎縮0.1%之後,在第四季度將進一步萎縮2.9%,主要拖累因素是俄羅斯經濟陷入低迷,對於亞太地區的新興經濟體,國際金融協會預測第四季度的增長將放緩至6.8%,低於第三季度7%的增幅。根據國際金融協會的預測,只有拉丁美洲的增長會加速,從第三季度的增長1.2%加快至第四季度的增長2%。 ■美聯金融集團高級副總裁陳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