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陳敏婷)政府數據顯示,香港於2041年每3人中,便有1人是長者。面對人口老化問題,立法會秘書處昨日發表相關研究簡報,列舉海外不同地方應付人口老化的政策。報告指出,大力投資創新發展及人力資本,促進長者、婦女工作,協助照顧者平衡工作與照顧責任,都有助應對挑戰,但輸入外勞並非處理人口老化問題的長遠方案。
立法會秘書處資訊服務部轄下資料研究組昨日發表「人口老化 未雨綢繆」的《研究簡報》,指多個地方已有措施提升潛在及現有的勞動人口生產力。報告提到,創新發展及人力資本投資是提高生產力的主要驅動力,而香港在有關方面的研發開支總額只佔生產總值0.73%,較芬蘭3.55%落後。本港創新科技署向中小企創新發展提供的撥款,亦只佔支出1.8%,遠低於瑞典有關部門的60%;香港通常只會資助項目18個月至24個月,芬蘭會資助5年至10年。
星勉長者留聘值港借鏡
在人力資本投資方面,報告舉例指新加坡制訂「就業培訓計劃」,撥款資助在職人士修讀認可課程,資助金額可高達學費的95%。當地的「優化職場計劃」及「特別就業補貼」,亦令55歲至64歲的就業率由10年前的47%,上升至去年6月的65%,成功鼓勵年長工作人士留任和企業聘用,值得本港借鏡。
報告又提到,法國及瑞典是最成功平衡婦女工作與家庭責任的歐盟國家,其中法國會向生育3名或以上子女的婦女,放「前8後18」有薪產假,之後可放無薪假,直至子女年滿3歲。瑞典家長亦可將工作時間縮減最多25%,直至子女年滿8歲。
在協助照顧者平衡工作與照顧責任方面,報告舉例指英國的「300萬生命計劃」,加快推展遙距醫療及遙距照顧服務,協助長者在家中安全獨立生活,減輕家人壓力。
憂基建難負荷 輸外勞非長招
報告亦提到,輸入外地勞工及人才並非處理人口老化問題的長遠方案,擔心輸入過多外勞或會令本地公共服務及基建不勝負荷,亦可能壓低工人工資,減低企業提高生產力及工人技術的積極性。此外,可供輸入的外勞數目亦受制於全球競逐及勞工輸出國的國內就業機會等多項外在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