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凌子興在課堂上講課。 受訪者供圖
捐生果金建希望學校 盼「更多港人支持」
土生土長、曾任香港培僑中學英文教師的凌子興,帶着幾天分量的中藥,搭乘5個多小時大巴,於今年9月從香港來到廣東乳源瑤族自治縣的山區支教英文。因水土不服,老人返港後大病數日。年過古稀仍自稱「傻人」的他,曾對有份捐資籌建的汶川學校被拆感到不滿,但他始終惦記着山區的孩子。得悉昔日的學生們多年來堅持幫扶內地教育,以及見到內地教育部門有意改變山區教育的決心,讓他深受感動並回心轉意。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薇
凌子興年少時自英皇書院畢業,他稱自己當時一口回絕香港大學醫學系拋出的橄欖枝,毅然投身愛國學校--培僑中學任英文老師。退休後投身內地義務教育,多年來將生果金捐資內地希望學校。接受採訪時,老人一直惦記着山區的孩子。他說:「很遺憾,這次支教時間太短了。希望能在香港找到適合的英文唱片、教材,再回內地給學生上課。」
汶川學校被拆 一度感心寒
2008年汶川地震時,長期關注內地發展的他果斷拿出積攢多年的積蓄捐給災區興建學校。然而,2011年在得知自己參與捐建的希望小學無故被拆,所在地又興建起豪宅後,凌子興感到十分震驚。「儘管香港人捐的錢不多,那也是心意。政府沒有任何交代就拆了我們捐贈的學校,讓我非常反感。」 凌子興指,很多港人在內地捐建希望學校,但對於地方教育部門的運營、管理很不放心。
汶川學校被拆,一度令凌子興心寒。2012年,以為此生不會再踏足講壇的凌子興,在獲悉有幾名學生親力親為幫扶內地山區教育後,提出要一同前往參觀,而這次行程讓他萌生了到內地支教的念頭。
欠指導缺設備 貧童亟待援
凌子興告訴記者,周兆康、洪永遠是他在培僑中學任教時的學生。周兆康所任職的港九紡織染工會,關注內地教育22年,在韶關市乳源縣紅雲村興建希望小學、中學、幼兒園「一條龍教育」。此外,周兆康與其兄妹5人為圓父母報國心願,在清遠佛岡縣石聯村又捐建有石聯大同學校。他們每年多次往返香港和幫扶學校之間,關心學校的運營,亦為學生、老師們送上獎學金。洪永遠則出資成立了「圍江教育慈善基金」、「香港朗園培育基金」等多項基金支持內地鄉村學校建設。他還多地奔走,邀請香港名師赴內地開設教學經驗分享講座。
「他們告訴我,內地有些山區教育局非常重視學生教育,但教育中遇到很大困難。我決定一同前往參觀。」2012年,凌子興在學生陪同下前往石聯大同學校、紅雲希望學校參觀。
當他看到大山深處的孩子,因為沒有英語老師指導,大多羞於開口說英語,因為沒有電腦設備自學,不懂什麼是標準發音,因為貧窮,一罐鹹菜加上一塊燻肉就是一個孩子一周的口糧時,凌子興對學生說:「內地山區需要更多港人支持。」
捐出「棺材本」 未理會勸阻
「我的學生們堅持20幾年幫扶內地教育,讓我很感動。內地教育部門有意改變山區教育的決心,也讓我改變了觀念。我也想為祖國的鄉村教育做點事情。」回港後,凌子興立刻與家人商量自己能做什麼,在太太的支持下,他果斷拿出積攢多年的生果金。出乎意料,凌子興這番善意卻被學生阻攔。
周兆康說,凌老師的生活並不寬裕,太太患有癌症,自己也經常需要喝中藥,但工會在紅雲鄉捐建幼兒園時,凌老師毫不猶豫就拿出了近5.6萬元港幣,此後又捐了1萬元人民幣給石聯大同學校添置教學設備。「我認識凌老師50多年,無論是讀書還是工作,老師從未大聲和我說過話,但在我試圖說服他不要拿出『棺材本』的時候,老師生氣地喊出我的全名。」回憶起那一幕,周兆康有些哭笑不得。
堅持標準發音 拒用咪講課
捐款並不能滿足凌子興心中強烈的幫扶意願。他又主動提出要為山區的英語教師上一個培訓講座,讓老師們系統了解英語教學方法。抵達乳源縣後,已久不打領帶的凌子興,繫上了整齊的領結,他說,那些堅持在山區教學的老師們值得自己尊重,着裝是自己表達尊敬的方式之一。「這幾年見到凌老師總覺得他鬱鬱寡歡,沉默少語。誰知那次他一上講台,精神奕奕,中氣十足,與平日判若兩人!」洪永遠感慨萬分。
為了讓國際音標的發音準確,沒有回音,凌子興在可容納200多人的教室內堅持不使用咪。為了讓每個老師都聽清楚發音,他手舉寫着音標的大紙板,前後左右來回示範發音,用盡全身氣力。
這一節課,凌子興無間斷地上了2個多小時。坐在台下的周兆康、洪永遠恍如時光倒流了五十年,再次看到凌老師教學的風采。「我問老師哪來的力氣,他說山區孩子、老師認真學習的態度讓他感動。近年來,他本來對國內貪污腐敗問題感到失望,來到乳源後,看到這個貧困小縣將一半的財政收入投入教育。有感於當地政府興學脫貧的決心,凌老師說只要自己有力氣,就得幫幫山區的孩子們。」周兆康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