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乳源縣返港後,凌子興仍然徹夜難眠。老師們的發音糾正了,但是孩子們英語差的情況並未好轉。是不是教育方式出了問題?他不斷反思,萌生了親自給孩子們上課的念頭。
「當時我們特別擔心。凌老師身患疾病,並不適合長時間呆在山區。況且那裡沒熱水、沒電話,甚至連風扇也沒有,我們就怕凌老師的作息被打亂,影響健康。」但看到老師心意已決,周兆康只能和同學商量,分批陪同他前往山區。
為內地老師培訓 籲講個人感受
做了兩個多月準備工作後,凌子興帶着大批香港英語教材來到紅雲希望學校。在第一天早餐時段就被告知初一(七年級)將有6個班級240名學生聽課。「當時我就吃不下飯了,我沒想到有那麼多人上課。」思索片刻後,凌子興決定拿出一些錢,以「設獎金」方式吸引學生注意力。「孩子們年紀輕,喜歡說話,我必須想辦法吸引他們注意力。」
在隨後幾天給初二、初三授課時,凌子興都設法從細微處着手,激起學生們對英語的興趣。「學習英語必須多給鼓勵,在課後我讓學生們用英語大聲喊出『我要學好英語,我要爭取成績』的口號,這樣也能激起學習的熱情。」
在給學生上課之餘,凌子興也和老師們進行座談會。對於老師們提出的困難,他都盡其所能尋找解決方式。「有人問我學生程度不同怎麼辦,我建議是個別輔導。像香港的學校都設有『特別班』,一周開課1-2次對基礎差的學生進行特別指導。」
在離開紅雲村的前一晚,凌子興再次通宵備課,只是這回他是替學校的老師們備課。「我一共和老師們開了3次座談會,我不知道他們吸收得怎樣。所以最後一晚,我專門從課本中挑選了一篇講述留守兒童的文章做備課,詳細寫下哪幾段可以加入額外的文化內涵、為何要運用這個單詞表達情感。我覺得只有在講課時加入老師個人的感受,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