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梁美兒希望透過研究電車行車數據推算其遇上特別情況的即時回饋方案。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大數據其中一個有趣之處是幾乎與任何事物都能扯上關係,例如大家認為變動性不大、走在路軌上的電車。香港中文大學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教授梁美兒與電車公司合作,希望透過研究電車的行車數據,以及透過手機應用程式收集乘客的需求數據,推算出電車遇上特別情況的即時回饋方案,作出實時調動,改善交通規劃。
梁美兒表示,交通規劃是很多地方都面對的問題,例如交通擠迫的歐美有很多行人區,當中應如何協調都是社會積極尋求答案的議題。放在香港這個人多車多、環境狹小的地方,更是挑戰重重,「香港行雙軌,又有穿插的路段(cut across),可能會複雜一點。」
而她的研究目標就是更好地協調電車與乘客之間的編排,以應對各種突發情況,包括塞車、封路等,或賽馬、遊行等可預見的情況,以及做好日常交通安排,「將來每人都有智能手機,是否可以自動感應,以掌握整體市區中心的交通狀況,知道每個人想從哪裡去哪裡呢?如果可預先知道每人的目的地,對車輛調動、線路的編排和朝向等,都可有調節。」
盼製實時回饋系統
有關研究只是剛剛開始,目前梁美兒已從電車公司取得供應方的數據,「路線的分布、時間等這些資料都有。現時電車公司的做法是,6個月前設計了路線,今日開車,遇上狀況時再即時調配車輛。我希望可以在繁忙及非繁忙時段去設計一個行車調配模型,並造出一個實時的回饋系統。」
不少人認為,電車的可變動性不高,梁美兒亦表示,從表面看,電車可調配的東西的確不多,「因為電車涉及車路的限制,但也因為如此,挑戰性很高。但其實電車有很多分段的地方,讓我們可以決定甚麼時候要盡快調頭,可以得知下一輛車何時到,亦可以預算它去到哪裡。我們希望了解即時反應調動可以怎樣做。」
從微觀角度看,當中的變數又遠超我們想像,梁美兒解釋︰「司機的下班時間、午膳時間等,多餘的車輛又應該放在哪裡,這些都需要一一部署。」
最難獲取乘客去向
但最困難的是如何取得乘客的去向資訊,梁美兒坦言︰「現時未有這樣的技術,但乘客的分布對如何安排路線十分重要。」現時研究團隊在討論不同方案,「可能會出個App(手機應用程式),現時也有應用程式說下一輛車何時會到。我們也想過用電話公司的網絡,又或者在車站加裝攝錄機,讓我們可以知道多不多人在等車,不過這樣的收取與分析不容易,當中也涉及私隱問題,攝錄機若要定期維修,也要成本。」
在研究出最終對策前,梁美兒想出一個折衷方案,就是用以往站與站之間的數據去推算,了解擠迫時可做些甚麼,再加以分析,「希望將來可取得需求方的數據,用香港實況去寫出模型。」 ■歐陽文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