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4年11月29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今日吉林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吉林 大旱之年 「天下糧倉」再獲豐收極


放大圖片

吉林省位於世界著名的三大「黃金玉米帶」,作為國內重要商品糧基地,以全國1/25的耕地,生產出全國1/16的糧食,同時承擔了全國糧食出口任務的半數。

今年,吉林省多個產糧大縣乾旱嚴重,其中長嶺、農安等10個產糧大縣降水量創1951年以來最少,部分地塊甚至絕收。但是由於政策保障得力、科技水平提升、農民選種合理,預計產量與2013年的710.2億斤基本持平。這也是吉林省這個「天下糧倉」連續第11年實現豐收。

■香港文匯報記者 蘇志堅

旱災之年「逆勢」增產 「天下糧倉」再創奇蹟

在旱情嚴重的全國產糧十強之一的農安縣,日前經過農業部門測產,當地裕豐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玉米田,通過採用抗旱增產技術,糧食產量較比風調雨順年景並未減少,甚至有所提高。

農安縣小城子鄉西王家村農民王再新今年種植20公頃玉米。農安縣農業局測產數據顯示:25個水分玉米每公頃30615斤。

「看著今年旱情嚴重,之前一直在擔心減產。沒想到通過科學種糧確實能實現抗災高產。」王再新說。

多位合作社農民表示,在合作社技術人員指導下,他們今年施用了生物有機肥,並通過秋整地秋施肥辦法,保證土壤中的水分不流失。因此儘管遭遇旱災,但糧食產量不僅未受影響,反而實現增產。

成立於2009年的吉林省裕豐合作社現有社員5000戶,服務面積超過5000公頃。合作社理事長徐國臣說,針對當地現有耕種模式和現階段農民對科學種田認知程度偏低的現狀,合作社專門聘請7名專職農藝師,每日到田間對農民進行現場指導。

「測土配方、科學除草、精準施肥,在我們的指導下,糧食產量明顯提高。」合作社農藝師郭浩說,嘗到「良法創高產」甜頭的農民越來越多,他們對糧食穩產高產期望之高前所未有。

與農業打了30年交道的徐國臣說,2014年農安縣部分地區乾旱少雨,但合作社通過「大壟雙行」技術種植,增加了公頃保苗率。同時,指導農民深施肥,使作物根系充分吸收土壤保水層中的水分,併合理施用生物菌肥提高有機質。「糧食產量不僅沒有比風調雨順的年景減產,甚至有所提高,說明這套抗旱增產『組合拳』發揮了實效。」徐國臣說。

豐產科技示範工程 連續六年畝產超噸糧

吉林省通過突出發展效益型、規模型、特色型、生態型、安全型、智慧型農業,穩定糧食作物面積,優化品種結構。

近日,由吉林省政府、吉林省科技廳、吉林省農業科學院共同實施的吉林省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再傳佳音,全省10個縣市參加的工程項目,經過實地測產,畝產均超過噸糧。這是吉林省從2006年開始實施糧食豐產科技工程以來,連續6年在項目地塊畝產超過噸糧。

在吉林省榆樹市五棵樹鎮--吉林省田豐機械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測產田里,經現場測產,每公頃玉米產量達到了28248斤(14%標準水)的新紀錄。而普通農戶產量為22702斤/公頃,實施玉米豐產工程的地塊比普通農戶產量增產24.4%。

據吉林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吉林省糧食豐產科技工程榆樹市課題項目主持人王永軍介紹:「今年,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吉林省項目組在全省遴選了10個合作社,其中吉林省田豐機械種植專業合作社是重點建設的代表。今年,我們在田豐合作社主要採用了精選優良品種、單粒免耕直播、群體密植增產、機械追肥噴藥、機械化適時晚收等5項技術。我們的目標是近3年,依托合作社建設核心示範區100公頃,公頃增產玉米1000公斤以上;技術模式覆蓋區1000公頃,公頃增產玉米600公斤以上。」

據瞭解,今年吉林省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在半乾旱區的乾安縣百畝連片項目區,全程機械化玉米超高產田平均畝產達到1136.1公斤,創造了吉林省西部半乾旱區玉米百畝超噸糧的新紀錄;在中部半濕潤區的農安縣玉米超高產田項目區,一畝地實收產量達到1186.08公斤,實現了半濕潤區雨養條件下畝產超噸糧的歷史性突破;在樺甸市百畝連片玉米超高產田全程機械化平均畝產達到1216.6公斤,創造了濕潤區雨養條件下我國春玉米畝產超噸糧的最高紀錄。

昔日鹽鹼灘今日米糧川 西部成為糧食增長極

吉林省西部的松原市和白城市降水少蒸發大,風沙災害和土壤鹽鹼嚴重,是吉林省國家級貧困縣最集中的地區,也是生態最脆弱的地區之一。隨著多項重大增糧工程漸次展開,昔日以乾旱鹽鹼風沙著稱的這片區域沙消堿淡,由白變綠,正在成為重要的糧食增長極。

吉林西部耕地面積3000多萬畝,佔該省耕地面積30%以上,也是該省中低產田集中和風沙鹽鹼乾旱頻發地。2007年以來,「引嫩入白」、大安灌區改造、哈達山水利樞紐、西部土地整理等工程相繼開工,截至今年9月底,累計新增耕地142萬畝,建成高標準農田215萬畝。

與此同時,投資62億元,引嫩江、松花江等河洪水濟214個泡沼湖泊,構建引、蓄、灌、排、提相結合的「河湖連通工程」在這裡全面展開。這項工程每年補充地下水2億立方米,將支撐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80萬畝,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持續保障。

2009年至2013年,這一地區糧食總產由132.3億斤增加到276.05億斤,5年增產143.75億斤,佔同期吉林省糧食增產量的65.9%,佔國內增產總量的10%。,成為支撐吉林乃至中國糧食持續增產的重要區域。

記者近日在這裡採訪時發現,水土匹配的新增耕地已漸顯增產潛力。鎮賚縣在新增耕地上連續6年種植水稻近10萬畝,畝產近600斤;大安市也連續4年試種水稻,畝產近500斤;松原市種植面積為8萬畝,畝產達千斤。

據有關部門提供的材料,目前的工程全部完成後,還將新增耕地逾百萬畝,建設高標準農田200多萬畝,年增產糧食數十億斤。

吉林西部光熱資源充足,土壤偏鹼性,所產大米屬於弱鹼性健康食品。「新增耕地產出的糧食完全是可調出的商品糧,這個地區將是我國重要糧食產區。」吉林省糧食局局長韓福春說。

生物質燃料環保綠色 秸稈從此變廢為寶

近段時間,長春市的空氣質量指數連續「爆表」,焚燒秸稈是主要原因之一。以前秸稈在農村的最主要用途是生活燃料,現在剩的多了,又無法儲存,在村民看來,焚燒秸稈也是無奈之舉。

為了徹底解決這一難題,吉林省多方謀劃。目前吉林省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技術正處於加快發展上升階段,全省85%的縣(市、區)正在積極推廣這項技術,形成了秸稈全粉碎、部分粉碎與高留茬、整稈與留茬、站稈等不同秸稈還田形式和均勻行、壟作與平作寬窄行等不同耕作方式的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

據瞭解,吉林省計劃在2015年至2020年的6年間,作業面積每年遞增200萬畝,力爭到2020年達到1500萬畝;各縣平均年建設100公頃作業面積示範點5個,到2020年力爭實施秸稈還田的鄉鎮達到50%以上。

在秸稈資源化方面,長春市推行秸稈成生物化工新原料。同時加快推進秸稈沼氣項目建設,2014年建設農村戶用沼氣2000個,到2017年,能源和工業化用量將佔秸稈總產量的15%左右。鼓勵養殖場(戶)和飼料企業利用秸稈生產優質飼料。重點推廣秸稈青貯、黃貯、生化飼料、壓塊、草粉和顆粒加工等技術。重點加強秸稈飼料加工企業建設,積極培育秸稈加工龍頭企業。到2017年,飼料加工利用秸稈比例將達到20%左右。

長春市每年安排1000萬元資金,推動玉米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到2017年,秸稈還田比例力爭達到15%。

11月,是以往農村大面積焚燒秸稈的時節。11月10日,在吉林市龍潭區烏拉街滿族鎮官通村,既看不到焚燒秸稈產生的黑煙,也聞不到刺鼻的氣味兒。田野中,兩台機械一前一後行進,迅速將散落的秸稈捆成約30公斤的長方形「包裹」。前面的機械叫摟草機,負責將散落的秸稈聚堆。後面的機械叫打包機,負責將成堆的秸稈打包成方便運輸的「包裹」。這些「包裹」將被運到位於烏拉街滿族鎮的市方源秸稈開發利用有限公司,製成生物質燃料塊。

吉林市方源秸稈開發利用有限公司是吉林市較早從事秸稈再利用的企業之一。該公司總經理王志君表示,他們生產的生物質燃料塊熱值約3800大卡,與該市常用煤相當,更具有燃燒快、爐灰少等優點,十分適合中小鍋爐使用。

王志君說,生產秸稈生物質燃料塊,最大難題是秸稈收集。公司初創時,農民認同感差,即便他們對每畝秸稈給出了100元的回收費,卻僅收上來2000噸秸稈。後來他找來各村村幹部,讓他們擔任秸稈回收代理人。公司針對附近村民推出了5噸秸稈兌換1噸生物質燃料塊的政策。經過多年的努力,現在已有10多個村的村民同意將秸稈賣給公司。今年,他們預計能收上來秸稈2萬噸。現在,王志君準備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

吉林市環保局污防處相關負責人說,生物質燃料塊屬於清潔能源,比油電更具價格優勢。它的生產不僅有利於減少秸稈焚燒對大氣的污染,有償回收秸稈還能給農民帶來實惠。

秸稈的利用方式正在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秸稈能源也正在取得有效的進展,這不僅解決農村因秸稈焚燒或亂堆亂放、腐爛變質而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而且改善了村容村貌,提高空氣質量,保護了生態環境。

相關新聞
吉林 大旱之年 「天下糧倉」再獲豐收極 (2014-11-29) (圖)
法治吉林 奮力開創東北振興新局面 (2014-11-28) (圖)
吉林省服務業 跨越發展再升級 (2014-10-29) (圖)
政府扶持 企業創新「鴨綠江河谷」助通化葡萄酒產業快發展 (2014-10-23) (圖)
開發開放譜新曲 長吉圖戰略加速東北振興 (2014-09-30) (圖)
吉林美加文化交流之旅助區域文化融合 (2014-09-25) (圖)
長春雕塑 凝聚時光 注目未來 (2014-09-05) (圖)
吉林:特色城鎮化 創新惠民重實效 (2014-08-29) (圖)
吉林松原:居家養老模式新探索 (2014-08-29) (圖)
吉林:綠色發展之路 築起生態屏障 (2014-07-29) (圖)
深化區域合作 復興東北亞絲綢之路 (2014-07-29) (圖)
吉林文化:體制改革助騰飛 國際合作促融合 (2014-06-25) (圖)
「長客造」城鐵車 「閃耀 」巴西世界盃 (2014-06-24) (圖)
吉林加快旅遊業發展 東北亞邊境遊顯生機 (2014-05-23) (圖)
今日吉林(第9期) (2014-05-16) (圖)
長春高新區:創新求「變」 創新求「興」 (2014-05-16) (圖)
吉林 五大發展定基調 轉型升級促振興(今日吉林第8期) (2014-04-25) (圖)
今日吉林(第3期) (2014-02-03) (圖)
凝心聚力謀劃吉林新發展 (2014-02-03) (圖)
今日吉林(第4期) (2014-02-03)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今日吉林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