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人的一生,是個不斷學習成長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每走一步路或每作一個決定,不能說都是正確的,甚至當年以為是正確的,到了後來,真相浮出或認識加深,發現自己的無知和一時錯念,給別人造成永久的傷害,難免自責和後悔。
如果還來得及,最佳的方法當然是設法補救、賠償,然而,很多事情往往是沒有補償機會的,於是,有人選擇了懺悔,高倉健就是一例。懺悔無法代替補償,但至少說明,這個人願意面對現實,願意為自己的疏忽、輕率乃至衝動而承擔責任。那不是一、兩天或一、兩年在口頭上說說,而是下半生的行動。
高倉健對妻子的懺悔就是這樣,他選擇了孤獨,不再婚娶,而且,他借用電影中的角色表達了他的懺悔。雖然他的懺悔是個人行為,但這樣的懺悔精神卻值得提倡,不但可以淨化自己心靈,也有助提醒他人,促進反省。
我想起中國導演陳凱歌。他在旅美期間,曾寫過《少年凱歌》一書,以細膩的筆觸記錄自己的成長,並為自己的紅衛兵行為道歉和懺悔。他說,當年出於無知和狂熱,十四歲的他不但隨波逐流地參加了各種文攻武鬥,更批鬥自己的父親,甚至在眾目睽睽之下用手推父親,以示跟「歷史反革命」劃清界線......
二十多年後在紐約,回首輕狂歲月時,他這樣自問:當一個孩子當眾把自己和父親一點一點撕破,聽到的仍然是笑聲,這是一群甚麼樣的人民呢?他說,在文革中,「我加入了人群,卻失去了父親......我吃過苦;我看別人吃苦;我也曾使別人吃苦。--我是群氓中一分子。」
再過十年後,凱歌回到了中國,拍了部電影《荊軻刺秦王》,透過荊軻這個角色和刺王這個舉動,去闡釋「懺悔精神」的重要性;他說,荊軻在經歷了大半生的殺手生涯後,突然醒悟到過去所做都是錯的,決定捨身起義,以刺王這個行動來完成自己的懺悔。
不過,到了文明的今日,懺悔不一定要捨棄性命,卻可以通過幫助他人、造福社會的行動來實現。畢竟,一個人懂得懺悔,說明還有能力和良知,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