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藝術在醫院」至今完成了五十多個壁畫項目。
藝術的發生在於一念。
梁以瑚出生於醫生家庭,小時候去醫院如吃便飯,把醫院當成是遊樂場,和裡面的醫生護士交情甚好。醫院對她來說充滿溫暖的記憶,直到長大了選擇讀藝術、懐孕再到醫院生小孩時,才赫然發現印象中的溫暖都是建基於童年的美好感覺,醫院從來都是冷冰冰,周遭白白的,環境乾淨到不留一點人氣。
她當時躺在冰冷的待產椅上,心裡只有一個念頭:在這裡畫畫。
後來,她參加了醫院的派對,那時她拿着杯紅酒,和身邊的醫生聊天。對方是腫瘤科醫生,她一開口就問:「你覺不覺得醫院太過冷冰冰?」她提議在醫院掛一些畫增添色彩。兩人醉醺醺地說開了,後來梁以瑚親自拜訪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腫瘤科恰好位於地牢。她沿着暗暗的樓梯走下去,心裡不舒服到極點,想着病人走過這條樓梯時會有甚麼感受。
推開腫瘤科的門,映入眼簾的是幾個低着頭等待治療的病人,那時的她可不僅僅要掛幾幅畫,更直接問醫生可否在裡面畫壁畫。「好啊。」對方爽快答應。梁以瑚當時離開了中大,在理工大學教書,此前她亦為一個社區組織服務,所以對發動群眾一起畫壁畫很有經驗。常笑言「只識發夢」的她自知組織能力不太好,便找何慶基一起做,兩人發動學生、同事齊齊畫,二百多人利用復活節短短的假期畫好壁畫。那是1994年,她後來正式成立了「藝術在醫院」。
由於威爾斯親王醫院的腫瘤科與中大醫學院關係密切,當時大學甚至用cancer fund來促成這件事。醫院方面覺得她做得很好,因而又邀請她為兒童病房繪畫。「我們和小朋友一起畫,我們設計了草圖和顏色,小朋友填顏色填得很開心。」她還記得當時護士對小朋友們說要打針了,他們畫得興起,「嗯」了一下,打針完全不掙扎不哭鬧。病房增添了色彩,病人看圖畫要抬起頭來,這個動作能紓緩其壓抑的情緒,梁以瑚說這也是一種治療,「人在駝背、低頭時情緒會愈來愈down,身體狀況跟心理、腦部息息相關,但當你抬頭看到廣闊的圖像時心情會變得開朗。」
藝術治療在外國風行幾十年,本地近年才意識到藝術治療的重要性,但人才短缺,目前只有香港大學開設表達藝術治療碩士課程。因為「藝術在醫院」,梁以瑚踏上藝術治療的旅程,她說:「藝術就像是一個工具,但對推動者而言又不僅僅是工具,而是一個必需品,令人有溫暖的感覺。」
「藝術在醫院」由威爾斯親王醫院延伸至其他公立醫院,目前已完成了超過五十個壁畫項目。其後,又在伊利沙伯醫院及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設立醫院畫廊,醫院長長的走廊化身展覽藝術品的空間,既安撫病者情緒,又紓緩醫護人員的壓力。而「藝術在醫院」又在葵涌醫院等地方開設藝術工作坊,邀請抑鬱症病人畫畫、做木工、玩玻璃,讓病人重拾自信。「藝術在醫院」經理李思惠說:「透過藝術創作,病人喜歡上這些活動,他們回家後也可以繼續參加繪畫班,有助融入社區。一個病人如果開始走入社區參加藝術活動,亦意味着其思想較開放,比較不容易患上抑鬱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