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藍屋從「灣仔民間生活館」正名為「香港故事館」。
2006年成立的社區文化關注致力於推動結合文化創新的社區營造,短短八年已推動多個社區項目,包括香港故事館計劃、菜園生態社區營造、倡議香港文學館、八鄉綠色社區營造等,最近則聚焦於土瓜灣「社區達人」計劃。社區文化關注強調社區參與,透過與街坊、社區中心、學校、教會及非牟利組織的合作,讓居民可以共同推動地區的歷史文化保育、行業經濟發展。
以活化藍屋為例子,2006年市建局打算重新發展藍屋建築群,並入紙城規會,更改地方用途,居民必須遷徙,附近的小商戶亦受牽連。原有的社區網絡備受破壞,這時包括社區文化關注的社區團體介入,堅持「留屋又留人」,與市建局的漫長拉鋸戰正式拉開序幕。為了增加談判資本,社區文化關注開始做地區營造工作,包括培訓街坊去帶文化導賞團、策劃街頭演出、利用藍屋中間的空間做社區放映等。長期的爭取迎來一線曙光,其後政府以巨額資助吸引非牟利機構參與藍屋活化工作,藍屋在社區文化關注及灣仔聖雅各福群會的努力下,正式活化成「灣仔民間生活館」,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新搞作。而在2012年,「灣仔民間生活館」正名為「香港故事館」,關注的文化議題從灣仔擴展至全港。社區文化關注則與聖雅各福群會、香港文化遺產基金會及藍屋居民權益小組籌組「We嘩藍屋有限公司」,長期經營藍屋的文化活動。
社區文化關注創始人陳允中表示,香港故事館只是一個起點,「我們的野心很大,我們想在十八區成立故事館。」目前密鑼緊鼓策劃的土瓜灣「社區達人」計劃也朝這個方向去做,今年六月在地區組織的努力下,成立了「土瓜灣故事館」(又稱土屋),街坊經常聚在館內聊天做手工,周末不時舉辦放映會及講座,十分熱鬧。
藍屋是一個特別的社區保育例子,「留屋又留人」開了活化先例,若將之與同區的綠屋活化對比,更接地氣更草民,綠屋被改建成「動漫基地」,綠色的外牆不復保留,屋內人去留空,徒留一個空殼古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