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藝術一般由民間發起,近年投入的組織愈來愈多,看似欣欣向榮,但身在其中的人有苦自己知,資金永遠是最大的障礙。不同於其他團體開放接受各種資助或捐助,社群藝術推動者對資金的來源普遍很謹慎,以影行者為例,絕不會拿與街坊生活有抵觸的資助、亦不接受有錢人的資助,「尤其是市建局的Funding,你拿了怎麼對得起街坊?」影行者總監李維怡說。
如何使用資金往往是這些非牟利組織最常被人質疑的事,也是外人審視其立場態度的重點之一。社協社區組織幹事施麗珊則說,「我們無時不刻都在爭取資源,社協主要是私人捐助居多,會讓我們失去自主性的錢不會要,其實沒錢也有沒錢的做事方式,只是做得慢一點而已。」社協一直透過義工、街坊自發的方式記錄社區生活,並將收集得來的照片、文字編輯成書,「有人看完書以後會捐錢,我們就把錢分給街坊。」
此外,在策劃活動時,這些團體一般都倚賴義工或社工協助,謝柏齊投入東北紀錄行列,不收分文,社協拍片拍照搞展覽,也全靠義工幫忙,「做義工慘過返工,日日做到三更半夜,而且文字、設計一手包辦,過程並不容易,更重要的是社工、義工並不是藝術家,大家的想法很不一樣。」藝術家會講求作品的美感、要求盡善盡美,但社工的職責在於讓街坊了解社會事件,如果受訪者不想出鏡就不能勉強他們去做。
另外,推動社群藝術最關鍵的是如何走入社區、了解街坊,切忌以高人一等或施捨的心態對待他們,李維怡便說,「不要以為是在教別人,我們也要在人家身上學東西,這是一種修行。」社群藝術背後更會牽涉很多道德層面的議題,處理得不好等於在街坊傷口上灑鹽,所以說,修行從來都不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