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小組調研反映近八成家長對職教印象正面,鍾志平指情況較想像中樂觀,但仍要積極扭轉不少家長將職教課程視為「次選」的看法。 潘達文 攝
「know why know how同樣重要」 正研策略扭轉公眾誤解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伊莎)因應職業教育的推展,政府今年6月正式成立「推廣職業教育專責小組」,以提升公眾的有關認知。小組主席鍾志平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直言,現在很多人誤會,「以為香港是知識型經濟,know why(知道原理)重要過know how(知道方法),但其實兩者也同樣重要!」對於社會部分人認定職業教育屬「次等」,他強調,職教可助年輕人發揮另類潛能,使教育與就業接軌,與傳統學術教育應相輔相成,小組現正研究制定在社區推廣職教的有效策略,銳意扭轉公眾對此的誤解。
鍾志平表明,近年香港出現「普遍意見」,認為學生都應循傳統教育發展,小學升上中學,完成中學便應接駁上大學,一張大學「沙紙」遂成為學生的奮鬥目標,「這是很多學生、家長及教師的固有思維,令職業教育只能淪為次選。」但他強調整體社會是「行行出狀元」,「職業教育是必須的,不擅長讀書但有其他興趣的學生,例如喜歡做廚師的,我們不應埋沒他們的興趣。」
「電鑽大王」職場不斷打滾摸索
曾任工業總會主席、被譽為「電鑽大王」的 鍾志平,縱橫業界40多年,在訪問中多次強調know why及know how同等重要,「正如做教練,有知識但原來沒有落過場打波,怎麼可能是好教練?」他又分享指,自己中四畢業便踏進社會,在職場中不斷打滾與摸索,從投身出入口貿易至後來創業,「長時間工作令我發現自己know how,但並沒有know why,不懂便要學,這是life long learning(終生學習),人要與時並進,否則會被人淘汰」,於是他一邊進修一邊工作,其後更先後取得碩士及博士學位。
工作經驗學術理論相輔相成
他又舉例指,銷售員懂得銷售技巧,但當中的市場推廣原理、營銷原理,均需要靠進修,讓實際工作經驗與學術理論達至相輔相成,學以致用後,有助日後工作更為得心應手。
近年香港不少行業面臨人手緊絀的困窘,鍾志平坦言,機電、飲食、護理、工程等範疇對具有相關基本技能的員工極為渴求,要紓緩本港人力資源的根本問題,推動職業教育亦是其中一個實際可行的方法。
回顧近年,雖然政府於職業教育進行不少援助,惟發展仍有頗大進步空間,就此鍾志平認為,在推行職教的過程中,政府、業界及學界各自擔當着重要的角色。他進一步說明指,職業教育與傳統以學術為主的大學,如何讓當中的學歷、資歷架構進一步「互通接軌」,達至「條條大路通羅馬」,是教育局當前的重要任務;工商業界僱主亦應拋開大學生才是「優秀」的偏見;而學界則應以發揮學生的潛能為重,協助學生做好生涯規劃,並與教學予以配合。
料明年6月向教局提交報告
專責小組已成立半年,鍾志平指,小組經多次會議已初步了解不同持份者的意見,正研究制訂有效的推廣策略,預計明年6月提交報告予教育局,他稱職教在教育系統中的角色舉足輕重,「家裡的螺絲、電掣鬆了也要學修理,這些實際操作技能及工作經驗,有助年輕人將來的發展,要將這個重要的信息推廣出去。」他坦言,要扭轉各界既有的想法毫不簡單,但小組會迎難而上,期望提升公眾對職教的認知與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