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烏節路(Orchard Road)是新加坡著名的購物街。資料圖片
復甦未企穩 臨長期停滯
2008年金融危機過後,發達國家經濟「結冰」,陷入衰退危機,急速增長的新興地區成為經濟復甦的救星。然而近一年以來,發達國復甦尚未完全企穩,亞洲等新興經濟體增長已減慢,全球經濟「熱」不起來。本報訪問居住在日本、新加坡等地的港人,他們認為日本因提升消費稅,令國民「捱貴貨」,消費市道雪上加霜;新加坡的購物和飲食消費仍昂貴,年輕人難以置業(見另稿)。■香港文匯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方子奇、 記者 孫志賢、余家昌
亞洲經濟體面臨信貸泡沫風險,去年亞洲家庭、企業和政府債務升至新高,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兩倍;銀行負債水平也超越1997金融風暴水平。企業債增長最明顯,當歐美企業紛紛「去槓桿化」之際,亞企卻爭相舉債。另一風險是出口下跌,中國內地、日本、韓國和台灣地區的出口在2010年後都錄得放緩,一定程度上是由於美國需求減少所致。隨着中國內地增長勢頭減弱,亞洲進入低增長期已成定局。
亞洲與歐美經濟緊密相關。美國前財長薩默斯去年底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演講時,提及「長期增長停滯」(Secular Stagnation),他預測發達國家未來長期陷入增長緩慢、需求疲弱的困境,難以重返金融海嘯前的高增長狀態。
人口老化打擊消費 加薪緩慢
長期增長停滯牽涉不同因素,其中一個關鍵成因是人口,因為經濟體的潛在產出有賴工人數量和生產力,但近年美、英、德和日本等多國人口老化,勞動力不斷萎縮。人口亦牽連企業投資和民間儲蓄,工人數量減少,企業會降低投資器材、設備和土地,使生產力下降。人口老化亦代表愈來愈多人為退休而儲蓄,減少消費。
增長停滯的另一主要原因,是薪酬增長緩慢。在1991年至2012年間,美英每年實際薪酬平均增幅僅分別為1.5%及1%,追不上同期經濟增長,更遠不及此前幾十年的增長水平。其他國家情況更惡劣,德國在截至2012年的20年間,實際薪酬增長僅0.6%,意大利和日本更是幾近凍薪。即使在薪酬錄得增長的國家,也主要是高收入階層待遇提升,基層工人普遍未有加薪,部分甚至減薪。
交通銀行香港分行全球金融市場部經濟及策略師何文俊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如今中國內地要不斷出招撐經濟,日歐兩地需實施寬鬆政策,其他新興經濟體如俄羅斯、巴西等均各有難處,這些「金磚」國家難以像以往般,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焦點。歐美和日本受通縮危機困擾,香港10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CPI)仍按年升5.2%。何文俊指香港居住成本高企、失業率相對其他發達經濟體偏低等,都是本地通脹偏高的原因。
曾淵滄︰歐QE「得把口」
香港城市大學管理學系副教授曾淵滄指,與日本央行不同,歐洲央行要實施QE是「得把口」,因為歐元區牽涉太多國家利益,很難協調各成員國,「例如到底要買德國國債,抑或希臘國債?」他認為長遠而言,歐美通脹率會維持在低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