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在顯微鏡下的群體螺旋狀微型機械人。 受訪者供圖
「微型機械人」以肉眼難見的大小,於人體內的血管、腸胃游走,發揮不同功能,但其體積是否越小越好呢?對此張立直言,部分人確實存有類似的誤解,但他表明,以目前的醫療成像技術,難以追蹤人體內細至納米級的「微型機械人」,所以具潛在風險,強調機械人始終應取決於其應用,按需要設計合適的大小。
體內追蹤 一大難題
張立指出,雖然現時技術已能夠做出納米級的「微型機械人」,「但不是越小就越好的,這是部分人的誤區。」他解釋,現時的醫療技術難以有效追蹤微米級的「微型機械人」,即使磁力共振掃描暫時也只達到毫米級,故當「微型機械人」小至微米級(百萬分一米),甚至是納米級(即十億分一米),如何在體內追蹤它們,是科學家面對的一大難題。
設計大小 因「癌」而異
「普遍人會因為看不到而感到很害怕,而且實在太小,拿不出來的話,怎麼辦呢?」他強調,「微型機械人」的大小取決於其應用,應按需要設計合適的大小。他舉例指,當「微型機械人」要攻擊微米級的癌細胞,將機械人設計至相應的微米級,可助其攻擊目標對象;而他研發的醫療「微型機械人」,可以外在磁場操控,普遍亦達至微米級。
不過他亦表示,如日後醫療成像技術進一步提高,追蹤「微型機械人」的技術也可因而改善,屆時科學家或會設計出更細小的「微型機械人」,亦可望付之應用。 ■記者 鄭伊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