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人體免疫系統具偵測功能,能夠辨識非自體物質,一旦發現外來病原便會加以消滅或排除,不過,那對於要深入體內發揮功能的微型機械人技術來說,卻是非常重大的挑戰。張立表示,要保護「微型機械人」避免受到免疫系統攻擊,需要結合機械工程、生命科學及臨床醫學等專科知識,經過多學科的交叉研究解開難題。
「微型機械人」進入人體後,其安全性及實際的醫療操作備受關注,張立坦言,即使能夠以機械工程學找出控制機械人流動的方法,但仍要面對保護它們繞過免疫系統的攻擊,以至如何進行分解或排出體外等問題,需要由醫生及生命科學專家一同解開,「機械工程可以提供工具,但我們不會知道醫生需要甚麼,所以不能閉門造車。」
穿梭血管 具備潛力
為解開「微型機械人」於人體的安全問題,張立及中大醫學院遂通過今年9月成立的「創新醫學技術中心」展開合作。中心總監兼中大外科學系教授趙偉仁(右圖)強調,「微型機械人」極具醫學發展潛力,他解釋,體內部分狹窄的管道例如微血管等,都是外科手術難以到達的地方,而能夠穿梭血管的「微型機械人」正好解開傳統醫學的困局。
腸胃管道不受限成「捷徑」
要讓「微型機械人」避免受免疫系統攻擊,趙偉仁指,有關製造物料與人體相容性至為關鍵。他表示,醫學界已知部分物質不會遭人體抗拒,例如用於植入手術的鈦金屬,至於是次合作項目將採用的四氧化三鐵(Fe3O4),則需要再作進一步測試,探究人體的反應。
趙偉仁又特別提到,「微型機械人」應用其實亦有「捷徑」,相對起於血液中遭免疫系統攻擊可能性較高,腸胃管道如肝內膽管其實不受有關規限,故「微型機械人」遭排斥的幾率低,因此具研究價值。他透露,研究團隊正率先探討將「微型機械人」用以裝載細胞或藥物,到腸胃的特定位置時,才釋放出來,發揮標靶效用,相信有助治療一些複雜的腸胃疾病。 ■記者 鄭伊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