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曾俊華以棒球論兩代人幸福差異。圖為出席2014沙田節少年棒球邀請賽。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上周應邀到沙田為少年棒球邀請賽擔任開球禮嘉賓的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昨日在網誌撰文,緬懷自己少年時代的棒球歲月,並以棒球論述兩代之間的幸福差異。曾俊華指,自己40多年前在紐約讀中學,和朋友在馬路邊打棒球,以掃把棍當球棍,打平價膠波,相比現在的孩子,有整齊的制服,受正統棒球訓練,兩種生活無法比較,要比較「誰更幸福」,永遠也不會有準確答案。
稱困乏環境激發創造性
曾俊華昨日以《棒球歲月》為題撰文, 緬懷自己少年時代的棒球歲月。他指,自己上一次拿起球棒擊球,應該是40多年前在美國紐約唸中學的日子。他說,當時要有齊全副棒球裝備一點不便宜,父母要照顧家中4個小孩,亦無閒錢買這些奢侈玩意,但困乏的環境卻激發起他的創造性和靈活性,用掃把棍改裝成棒球棍,將紐約曼哈頓下東城(Lower East End)的馬路當成棒球場,每日放學就聯同附近的街童打波,遇到有車經過就中場休息,斷斷續續,一直打到天黑父母放工才會散場。
曾俊華續說,由於是在馬路玩,用真的棒球很容易會打爛兩旁房子的窗,而一旦打爛了窗,可不是道歉就能夠脫身,所以他們改用了一款較軟身的平價膠波,為了以防萬一,更會把它切開為兩份,一方面減低它的撞擊力,另一方面一個波可以分兩次玩,更加符合成本效益。曾俊華笑言,自己的棒球回憶都是發生在馬路旁邊,雖然粗糙,但充滿歡樂,直至升上大學開始改玩劍擊,亦開始專心學習洪拳,才告別那些年的棒球歲月。
時光回到上周日,曾俊華指知道大會邀請他做開球嘉賓,有機會下場擊球,確實令他有點興奮,但他的內心更多的是緊張,「40幾年無打,仲打到?」不過,他認為雖然自己近半世紀沒有碰過棒球,但一直有運動習慣,對自己的身體還是頗有信心的,故答應了對方邀請。
曾俊華坦言,當天接過球棒,走上擊球手的位置,還是幻想了一些畫面,「會不會打空氣,被三振出局? 球棒會不會甩手?被球打中眼鏡又怎辦?」但當他聽到主持人叫投球的同學「走近一點」、「投慢一點」,他就輕鬆了。他指,看着來勢不快也不慢的第一球,很自然地揮棒,聽到球棒擊中皮球的聲音,真的很爽,是只有擊球手才感受到的棒球樂趣;那一刻的他,彷彿回到50年前。
曾俊華稱,當天參賽的孩子一身整齊的制服,標準的投球和揮棒姿勢,肯定都是接受過很正統的棒球訓練,和自己當年在馬路邊用掃把棍打球,還要將一個波切開兩次玩,當然不可同日而語,兩種生活無法比較,而「誰更幸福」這個問題,永遠也不會有準確答案。他期望那些孩子好好打下去,不要半途而廢,讓這門有趣的運動可以伴隨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