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譚家奇(左二)患上亞氏保加症,靠努力屢獲獎項。譚太(右二)以過來人身份,鼓勵家長不要隱瞞子女的特殊學習需要。 記者李穎宜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穎宜)經常默默地在做功課,論勤力程度,連老師都佩服譚家奇。沉默寡言的他,兩歲多時被確診患上亞氏保加症(自閉症一種),走着比別人崎嶇的路。靠着父母師長的支持及自身的努力,他成功躋身著名英中,且成績保持中上水平,學習態度更愈來愈積極。作為應屆文憑試考生,他已立志大學要修讀醫科,箇中原因十分單純,「因為我由細到大經常接觸醫生,覺得他們好好人。」
譚家奇是去年「黃寬洋青少年獎勵計劃」的20個得獎者之一,記者與他見面時,他沉默寡言,反應拘謹。在旁的迦密中學老師、家奇的班主任黃燕瑜連忙替他解釋:「我剛認識家奇時,他也是這樣。他需要長時間才能與陌生人建立關係。」
問到家奇自覺學習有甚麽困難,他低着頭指,自己做功課比同學慢,有時甚至要做到凌晨一時,故有時休息不足,上課時會疲倦。黃燕瑜指,家奇對自己的要求很高,平日坐在前排第一個位的他,上課時十分集中,令她印象難忘。黃老師也見證着家奇的改變,她指,中四至中五時,家奇很少發問,但隨着他逐漸成熟,中六時他開始主動提問,把搞不懂的弄明白,是學習上的一大突破。
母攜兒做義工 助建社交技巧
陪伴在側的母親譚太,總是面帶笑容,為今次訪問預備好家奇曾獲得的獎座和獎狀。不過,一提起家奇患病,她便忍不住哽咽說:「我們需要面對現實。」謙稱不懂教孩子的譚太表示,亞氏保加症需要漫長的治療訓練,所以得知兒子患病後,很快就收拾心情,把握家奇6歲前的黃金治療期,主動和積極尋求協助。
譚太沒有隱瞞家奇患病,積極參與親子課程,學習如何照顧亞氏保加症孩子,「我要先充實自己,別人不認同不要緊,最重要是我明白家奇需要的是甚麼。」她以學到的技巧,平日在家訓練家奇,令他逐步建立社交技巧;由幼稚園開始,就參與不同的親子義工活動,例如賣旗,讓他多接觸社會。
無怨天尤人 感恩學校醫護
沒有怨天尤人,譚太反而很知道感恩,指兒子每個階段都獲得不同的支援,「全靠學校的信任、醫生護士的專業,家奇才得以順利學習和發展。」譚太指,對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來說,家校的合作很重要,她更特別多謝迦密中學前教務主任梁葉有,感謝對方六年來對兒子的支持,悉心為兒子安排學習支援,甚至自掏腰包為兒子提供經濟幫助。
要家奇接受訪問,回應陌生人的提問,並非易事,但當他開始分享自己的義工經驗時,便慢慢投入,「我小五時開始在社區中心裡做義工,擔任小學生的導師,教他們勞作、英文和數學等。過程中,我學習到如何與別人溝通,在準備課程時,了解到自己在分配時間上要有所改善。」
至於文憑試,家奇指沒有太大的信心;譚太也表示不會給兒子壓力,讓他順其自然地發展。迦密中學特殊教育組老師趙陳瑞萍坦言,香港的融合教育不似外國般成熟,期望透過各類型的活動,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協助,也會幫助家奇走正確的成長路。她表示,學校一直留意家奇的學習進度,認為他學習能力強,現時正協助他準備文憑試後的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