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文匯報記者 海巖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被外界稱為總書記習近平上任後親自推動的「一號工程」。下月「一號工程」屆滿周年,外界評價開局年「高開低走」,頂層協調機構組建,三地高層互動頻繁,但千呼萬喚的總體規劃一再難產,京津冀增長及將來的模樣,至今沒人說得清。
日前京津冀三地陸續召開兩會,「京津冀協同發展」均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並被熱議。細心觀察發現,在談及京津冀協同發展時,三地風格迥異,北京高調,河北低調,天津淡定,與以往有大不同,箇中深意值得玩味。
此次,北京盡顯「帶頭大哥」鋒芒。呼應習總書記的號令,今年北京不僅把「積極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首要任務,還提出「主動擔當、主動作為」,地方首腦則頻頻高調表態:「犧牲局部利益在所不惜」、「津冀好了,北京自然會好」,大有蓄勢待發之意。
北京的高調與以往大有不同。京津兩大直轄市擁有政治和經濟資源,過去對於京津冀一體化,歷來是河北積極,京津冷淡。而今,北京態度大轉變,背後還是政績壓力。過去發展是政績,現在中央最看重的指標恐怕是「宜居」。北京市長王安順說,北京確實不宜居,這或許正是習總書記的告誡。看今年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減、遷、疏、控、禁......」是關鍵詞,削減經濟資源「瘦身」成主旋律,這在以前做大做強的政績考核體系中很難出現。
今年河北低調許多,大概是吸取了去年太高調的教訓。去年3月最先從河北傳出保定做政治副中心的消息引爆京津冀一體化的熱潮,但同時招來懷疑和反對,一度導致規劃擱淺,如今雖然「京津保中心區」的地位確立,但政治副中心的說法再無下文。在此輪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河北實際是最大的受益者,是產業、資金的承接者和流入地,是生態補償制度的受益方,其實無需多言,埋頭「吃飯」就好了。
天津則表現出與京冀完全不同的淡定。從目前披露的天津市政府工作報告內容看,天津是三地中唯一沒有將「推進京津協調發展」單列工作任務進行專門部署的省市,而且相關論述聚焦在創新合作。仔細想來,天津的這份淡定,或許來自於不久前獲批的天津自貿區。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獲批的天津自貿區,令天津在三地一體化中獨佔優勢,自貿區在那裡,自然不會發愁沒有企業、資金到那裡。
從三地兩會透露信息看,「一號工程」的走向基本明朗。「京津冀保中心區」的架構確立,保定的區域地位勢必提升。北京的非核心產業和功能轉移要加速,據知中央留給北京「壯士斷腕」時間可能只有三年。
從產業承接看,三地規劃仍有分歧。北京製造業外遷傾向河北曹妃甸,創新合作則意屬天津濱海。而河北,則在曹妃甸、廊坊、涉縣及新機場臨空區備好四隻「碗」,等待京津製造業外遷的「米」到「碗」裡來;科技創新合作平台則有意建在白洋澱、秦皇島、固安和邯鄲。天津則有意在濱海、寶坻打造創新平台。
此外,一些民眾呼聲高的民生措施有望加速落地,如區域交通一卡通、醫保互通等,京冀已醫保互通、雙向轉診、檢查互認等便民措施達成一定共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