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上海國際交流學院同學與友人。 作者供圖
筆者去年2月到上海交流了一個學期。出發前,在不同的朋友聚會都會被問及相同的問題:「為甚麼不去外國的大學,而選擇去內地呢?」
那時候,確實只選了去上海。傻傻的筆者,以為去和內地生一齊上課,回來後普通話一定會突飛猛進。後來才發現,錄取通知書上寫着:「國際交流學院」。
不慣初見親臉擁抱
在上海交流的日子裡,筆者雖然能融入外國人的圈子裡,和他們一起玩,但也發現其中的文化差異的確頗大。例如,外國人很喜歡講笑話、很熱情也很喜歡跟人打招呼,不管是朋友還是陌生人,碰面也會握手、擁抱或親臉頰一下。初時,他們覺得筆者表現得很不自然,且動作怪怪的。到後來,他們才了解我們在香港基本不會這樣做。要是我第一次認識女生就親她臉頰,再給她一個擁抱,會有甚麽後果?我想也不敢想。
外國人的生活離不開美酒,晚上喜歡找個地方坐着,一邊喝酒一邊聊天,慢慢你就會變成一個「酒鬼」,要是你很久沒參與活動,他們便會說:「你缺席了好多遍,今晚應該要來。」
生日會AA制 各自點餐分單
筆者的生日在上海度過,除了去酒吧慶祝外,還有和朋友一起吃飯。一個加拿大女生說要分開點餐,她說:「一起吃不公平,我不吃的東西不想給錢。」只是那時候已經點完菜,「今天是我的生日啊,應該由我來決定!」當然我沒有這樣說,因為之前也遇到過類似的事,所以我們跟老板商量刪減一些菜式,那天晚上我們坐在同一桌,卻分了好幾張單據。
記得有一次說起情感事,有一個法國男生跟我說,很不明白中國人約會了幾個月還可以沒牽手、沒擁抱、沒接吻。我說,我也不了解你們呀,才聊了一會就開始抱和接吻。說罷,我們都笑起來,反正我的世界他不懂,他的?我也不在乎。
雖然文化上差異很大,但這學期過得很開心,筆者跟外國的朋友不時還有聯繫。要怎樣平衡不同國家的文化,除了了解跟認識外,沒有別的方法,我選擇了解和體會。因此我在交流這一課,學會了很多。■恒生管理學院三年級學生 李瀚鋒
(標題和小題為編者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