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科技大學在RAE 2014中,成為八大中的「終極大贏家」,校長陳繁昌指科大不能因而滿足。 香港文匯報記者曾慶威 攝
不僅着眼香港 學MIT培養人才
在最新「研究評審工作(RAE)2014」中,成立僅20多年的香港科技大學有多達70%的研究項目獲評三星至四星,即達到「國際卓越」或以上標準,成為八大中的「終極大贏家」,也為香港整體科研發展帶來啟示。校長陳繁昌分享「致勝秘訣」時指,科大以研究型大學為宗旨,視麻省理工學院(MIT)為模範,着重人才培育,並吸納優秀科研學者加入,塑造出專注學術研究的氛圍,是該校獨有的優勢。但他強調不能因而滿足,「我們不只是看着香港,而是與全世界競爭的。」 ■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伊莎
說起科大的出色表現,校長陳繁昌早前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笑言:「(於香港RAE)做得好,未必等於我們便是領導者。牛津、哈佛會否跟着你做(研究)呢?這才是國際領先。」
雖為亞洲「新仔」 勝在定位清晰
陳繁昌指,科大自創校以來,一直以研究型大學為定位,並視世界頂尖的MIT為模範;雖然該校歷史僅20多年,在亞洲的研究型大學仍是「新仔」,但勝在定位夠清晰。
他認為,着重人才培訓是科大推動科研創新的秘訣,「當畢業生具備足夠的知識、對世界有所了解、對自己有信心,他們便會知道世界想要甚麼,自然會去做」,從而摸索及發掘出其優勢領域。而培育人才的關鍵在於要能夠吸納優秀的教學人員加入,「如果一個社會死氣沉沉,如何凝聚一班好教授,為學生帶來inspiration(啟發)呢?」
港「Steve Jobs」 可遇不可求
科大近年誕生了不少知名科研創業家,陳繁昌舉例指,該校畢業生汪滔創立的大疆創新科技公司,以研發附有空中拍攝功能的無人機而聞名國際,「那便是香港的『Steve Jobs』(喬布斯)、香港的『Apple』!不過這是可遇不可求的;他做(研究)的時候,未預料過會成功。但如果科大沒有科研創新環境,他也未必有此番成就。」
RAE報告中,科大在自然科學和工程的研究均全面領先,在商科及經濟的表現也拋離其他院校。對陳繁昌來說,成績好的領域固然可喜,但利用報告改善不同學系的發展,更是重中之重,例如該校商科研究有多達8%被評為不入流的「U級」,校方相信因部分研究題目較國際化,故未來或可增加本土研究以作平衡,但重點是以正面態度作檢討,不能「一竹篙打沉一船人」。
盼擇優分配 獲投放資源
陳繁昌又笑言,科大一直被定位為「年輕」所以包袱很小,但隨着年資的增加,緊張感也隨之而來。他又提到,科大現時其實仍未夠「研究型」,並解釋指,MIT的教授和研究生人數均較科大多出一倍,本科生卻較科大少一半。換言之,如何投入更多研究資源,讓科大有策略性地朝研究方向邁進,是值得探討的地方,「如果政府認同我們要做到這個mission(任務),就要投放資源。」
談及未來研究經費的情況,陳繁昌直言:「好難答,即使科大做得最好,也未必分到最多錢」。他認為,教資會應該「Set an example」,根據各院校的優勢領域作出不同的分配,向表現出色的大學提供「signal」(信號),「如果做得好與不好都是同樣的分配,便會失去了incentive(誘因)。」但他相信,教資會會理智考慮有關分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