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理工大學自資課程的盈餘高達2.66億元,成八大之冠。 資料圖片。
理工賺2.66億稱冠 教界促檢視學費機制回饋學生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文倩)現時社會對學歷的要求越來越高,令自資專上課程的學費收入亦因需求增加而「節節上升」。教育局文件顯示,過去5年八大院校自資課程的收入大增23%至205%,於2013/14學年總收入達63.64億元,當中更帶來逾10億元的高額盈餘,多所大學的盈餘佔學費收入近兩成;而依院校計,理工大學藉自資課程賺得2.66億元成八大之冠。有教育界人士指,盈餘高達一成至兩成不太合理,院校要檢視其學費機制,並應該將盈餘以獎學金形式回饋學生。
自資課程的收入盈餘,不知不覺累積成為「小金庫」。政府於最新的施政報告亦建議八大院校下的社區學院,應該將其自資課程盈餘「還富於學生」。教育局昨回覆立法會議員質詢的文件則披露了2009/10學年至2013/14學年,各院校不同部門、由副學位至研究院的自資課程的學費收入。結果顯示,於2009/10學年,八大院校的自資課程學費收入,介乎5,900萬元至11.31億元,但至2013/14學年,有關收入已飈升至1.8億元至14.73億元,增幅高達23%至205%,八大總數為63.64億元。而港大和教育學院則分別為「最高收入戶」和「最低收入戶」。(見表)
教院盈餘比率高達24%
若計所錄得盈餘,八大該學年更藉自資課程賺得10.3億元,按金額計以理大的2.66億元最多,佔學費收入的20%。教院的盈餘雖然只得4,400萬元,但相對其1.8億元的學費收入而言,比率高達24%,為八大院校最高。數據亦顯示,院校的盈餘主要來自研究院修課課程。
當其他院校的自資課程盈餘都由千萬元起跳時,嶺南大學則只有300萬元,佔學費的1%,形成強烈對比。檢視有關數據,嶺大盈餘偏低,主要是因為嶺大持續進修學院錄得1,100萬元的虧蝕,故即使院校本部和社區學院各自盈利700萬元,整體的盈餘亦只有300萬元。另外,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亦虧損700萬元。
吳克儉:盈餘會撥入儲備
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就有關問題的書面回覆則強調,院校如在某年度錄得盈餘,會將盈餘撥入儲備,再用於教與學的活動、課程發展、學生獎學金、研究活動,以及維修、更換及改善教與學設施等用途,回饋學生。
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表示,專上課程盈餘高達一成至兩成不太合理,再加上盈餘主要來自研究院的修課課程,「這些課程本來就學費偏高,不少院校又年年加價,所以令收入也越來越多。」他認為,院校有如此盈餘的情況下,應檢視其學費,並體恤學生的負擔能力,將盈餘以獎學金形式回饋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