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海棠失傳已久。 網上圖片
龔敏迪
椰風海韻公寓的走道裡裝飾了許多番木瓜的圖案,每次走過,我都會想起一唱三嘆的《詩經.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和番茄、番薯、閩南人稱呼玉米的番麥等等一樣,前面加一個番字的,大致都是明清之際引入中國的,其後則大概都要加個洋字,比如洋火、洋釘、洋槍之類,唐代前後就會叫胡字,比如胡椒,胡瓜,胡琴。番木瓜是與木瓜不同的,記得《詩經》中的這首詩,是因為木瓜與海棠有關。張愛玲說:「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 但香海棠卻屢屢見諸記載。
按照李時珍《本草綱目》說:「津潤味不木者為木瓜;圓小於木瓜,味木而酢澀者為木桃;似木瓜而無鼻,又大於木桃,味澀者為木李。」木瓜又名貼梗海棠,木桃為木瓜海棠。唐人錢起的《重贈趙給事》詩:「能迂騶馭尋蝸捨,不惜瑤華報木桃。」投我以木桃、木李,回報則不惜瑤華,演變為成語「投桃報李」則似乎已經不肯付出更多的回報,而且那種桃李也不像今天的桃李那樣宜於食用。
海棠為四川盛產,有「蜀客」之稱,唐人吳融說:「蜀地從來勝,棠梨第一花」。陸遊則把海棠擬人化了,他說:「蜀姬艷裝肯讓人,花前頓覺無顏色」,而且蜀地還有與眾不同的香海棠。唐嘉州刺史薛能《海棠》詩說:「四海應無蜀海棠,一時開處一城香。」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也說:「嘉州海棠色香並勝,猶如香海棠國」。不僅嘉州,唐朝的《百花譜》還說:「海棠為花中神仙,色甚麗,但花無香無實。西蜀昌州產者,有香有實,土人珍為佳果。」香海棠出現於唐人的記載之後,到了宋朝,蘇東坡在黃州有《海棠》詩:「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相傳還曾手植一株香海棠於常州居所。光緒年《榮昌縣志》有「昌元八景圖」的「棠堰飄香」,並有謝金元詩:「地接巴渝據上遊,棠香自古屬昌州。」所以榮昌有「棠城」之稱。一直很羨慕「昌州香夢接嘉州」,所以多次在嘉州的樂山、昌州的大足一帶探尋過香海棠的蹤跡,直到2010年底看到《重慶商報》 懸賞十萬尋找失傳已久的香海棠,才知道香海棠已經消失了。張大千也把香海棠作為家鄉的名片,曾說:「我家香國為鄰國,天下海棠無香,獨吾蜀昌州有香,志稱海棠香國,與吾邑接境。想到花時意便消,長恨少陵無性,一生不解海棠驕。」他提到杜甫一生不言及海棠另有原因,而且在成都的他也未必知道有香海棠。不過我因此明白,香海棠和牡丹等名花一樣,都是要通過嫁接培育的。許多美好的東西,都需要不斷吸收不同的成分才放出異彩,不然就會退化到原始狀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