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達明 天津報道)2013年以前,天津機場客流從未達到過1,000萬人次。2014年8月,天津機場擴建完工,年吞吐能力達到5,000萬人次,數倍於實際運量,大而無當,處境尷尬,出路何在。與此同時,相距150公里的首都機場長期人滿為患,年吞吐量已超過設計運力的8,200萬人次以上。一邊是吃不飽餓得慌,一邊卻是吃多了撐得慌。京津冀一體化的實質推進,為天津機場化解尷尬提供了良方和契機。提供乘機方便,構建「地空聯運」,分流北京客源,吸引河北客源,成為天津機場的唯一出路。
設異地候機樓 客量增超兩成
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許多京冀旅客到首都機場乘機,比到天津機場更遠。為了吸引這部分客流,早在2011年,天津機場就在河北的滄州和黃驊分別建起了兩座「異地候機樓」,但此後的兩年裡,由於行政壁壘等各種阻力,這項「分流工程」停滯不前。
去年,乘着「協同發展」的東風,按照「承接北京航空需求」的「一體化」方略,天津機場不僅在河北的廊坊、保定、唐山、白溝、勝芳建起了5座「異地候機樓」(今年計劃有秦皇島、北戴河),還成功登陸北京南站(京津城際鐵路的始發站),利用巴士、城鐵等交通工具實現了與天津機場的「無縫對接」。
家住北京南城的蕭女士由於工作關係,需要經常往返於台北與北京。天津機場北京南站候機樓啟用後,她可乘京津城際半小時,再乘大巴半小時到達天津機場,乘搭直飛台北航線,「比去首都機場要節省時間,而且機票還便宜不少。」蕭女士說。
2014年,天津機場客流量同比增長20%以上,增幅全國第一,而增量部分的旅客大部分來自京冀,其中為首都機場分流旅客140萬人次。從「一體化」層面說,「資源共享」、「市場共享」的大交通格局正在形成。隨着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的不斷完善,今後的分流量還會大幅增加,既減輕了首都機場的壓力,也為京冀旅客的出行提供了更多便利。
京津冀聯手 加快交通一體化
區域內協調發展,交通是關鍵。而最便捷的中短途交通方式首推城際鐵路。2005年,國家發改委批准了京津冀城際軌道交通規劃,總里程710公里。10年過去了,除了120公里的京津城際趕在北京奧運會前建成通車外,其他的還都停留在「紙上談兵」階段。京津冀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後,不僅將原有的規劃大幅調整到3,700公里,而且多條線路已進入開工建設階段。
2014年12月30日,京津冀三省市政府及中國鐵路總公司在北京簽署協議,成立京津冀城際鐵路投資有限公司,聯手打造「軌道上的京津冀」,是自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確定為國家戰略以來,三地政府聯合投資的最大實體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