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專題論壇講者陣容強勁,邀請了香港、釜山、東京電影節主席,及亞洲電影業的領軍人物共同探討新絲綢之路時代下亞洲電影市場的發展前景。
文:伍麗微
香港國際影視展其中一場焦點論壇為「亞洲電影業的絲綢之路:挑戰、機遇與合作」,主辦方邀來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主席王英偉、釜山國際電影節主席李庸觀、東京國際電影節主席椎名保、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節目交易中心總裁馬潤生、泰國國家電影協會聯盟學術事務副秘書長Pantham Thongsang、愛奇藝影業總裁李岩松等人,探討亞洲各地的影視發展,並如何透過合作,帶動全球發展。
中國電影發展迅速,過去十年以年均30%的增幅領先亞洲各國,2014年度票房達47億美元,個個都想打入中國市場,分一杯羹。東京國際電影節主席椎名保說,日本與中國不乏合作機會,卻因語言、政治等問題,日本電影難以在內地放映。他認為未來雙方可以透過亞洲幾個主要的電影節,如香港國際電影節、釜山國際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等,相互交流,彼此了解,展現各自的電影作品。而釜山國際電影節主席李庸觀則認為,韓國與中國早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合拍電影,有很好的基礎,韓國目前會展開更多市場營銷項目,並計劃邀請學生到其他地方交流,了解亞洲各國的文化。
電影無分國界,亞洲因地域關係,每個地方都孕育出不同的風情,這尤其能表現在電影上。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節目交易中心總裁馬潤生便說,印度電影的載歌載舞、日本電影的人文關懷、香港電影的功夫色彩,都各具特色,這些有趣的題材有共通性,未來可以考慮結合各地元素,合拍電影。他並以央視製作的《舌尖上的中國》為例,指目前這部紀錄電視劇已經外銷至七十多個國家、翻譯成九種語言,以後可以考慮將主題延伸至「舌尖上的亞洲」,拍各地的傳統食物。
泰國電影一向小眾,但不乏口碑之作,譬如《嚇鬼阿嫂》、《4條大路通陰間》等。泰國國家電影協會聯盟學術事務副秘書長Pantham Thongsang解釋,泰國電影雖然很少被引入中國,但其實一直有在周邊國家,如越南、柬埔寨等地發行,「在這些地方,泰國電影票房甚至比荷李活電影高,泰國可以作為內地走入東南亞市場的窗口。」
內地不少電影人已目睹亞洲市場的商機,大盛國際傳媒(北京)有限公司總裁安曉芬直言,內地電影雖然發展快,但其實軟硬體都不夠成熟,尤其是硬體方面,缺乏好的導演、編劇、演員,「我們的確要學習荷李活的技術、編劇制度等。」她指出內地很少可以請到歐美演員來拍戲,機會自然落在亞洲其他地方上,「我們跟韓國很早就合作,而且中韓合拍電影,如《分手合約》、《我的早更女友》等,都在內地取得很好的成績。」至於日本,她認為日本動漫、小說出版強勁,衍生很多有趣的題材,「我剛買了一部小說的版權。」看來,未來亞洲各地的合作只會愈來愈多。
|